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5月10日讯 近日,青岛启动了2023年高企认定工作,将采取常态化申报、分批次统筹评审的方式,争取到年底实现全市高企数量突破7300家。
为了进一步做好高企认定工作,为科技企业营造最优营商环境,市科技局不断借力大数据等手段“刷新”服务方式。例如,由市认定机构将待评审企业信息通过大数据进行比对,同步建立申报企业诚信数据库,并针对不同情况的企业作出不同处理方式,提高企业申报高企的认定效率。
企业是营商环境最直接的感受者,营商环境好不好,企业最有发言权。为促进企业创新、助力企业发展,市科技局多措并举优化营商环境,深入一线对接企业,送政策、搭平台、问需求、给服务,强化企业创新能力,为科技企业的发展注入服务能量。
精准推广,让政策“立得住、叫得响、真管用”
科技政策要切实发挥作用,必须落地落细落实,才能实现“立得住、叫得响、真管用”。为此,市科技局联合市财政局、市税务局和科技服务中心等组建了宣讲团,深入各区市巡回宣讲,将政策和服务精准送到企业身边。
自3月下旬起,宣讲团已开展巡回宣讲12次,宣讲政策涵盖高企培育认定、科小企业评价、研发费用加计扣除、企业创新能力建设、科技资源开放共享等与企业发展需求密切相关的领域。宣讲期间共发放青岛市科技政策百问百答、惠企政策汇编、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技术交易合同等宣传资料13000余份,累计惠及企业3000余家。
据悉,政策巡回宣讲活动实现了各区(市)、功能区全覆盖,通过发挥市、区两级部门联动服务的优势,为企业搭建了“一站式”科技政策宣传服务与交流平台,送政策上门、送服务到人,真正实现了“政府多跑腿企业少跑腿”。
不少参加过宣讲团的企业负责人纷纷“点赞”,他们表示,宣讲活动通过集中解读、集中宣传、集中答疑,能够第一时间将最新政策送给企业,帮助企业全面、系统、准确理解和把握科技政策内容,为企业利用政策加速发展,进行自主创新、持续创新提供了坚实支撑。
搭建平台,让企业创新在云端“水到渠成”
创新是企业的生命力。但现实中,不少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存在创新之路不畅的难题。例如,处于产业链价值低端的企业过着“小富即安”的生活,不想创新;有些企业担心创新带来的高成本、高风险,不敢创新;还有部分企业受制于人才、平台、设备等要素缺失的限制,不会创新。
为了解决企业“不想”“不敢”“不会”创新的难题,青岛在全国首创了“云端研发”模式,依托产业互联网和大数据平台打造企业云端研发中心,形成具有生态系统开放性、需求发布即时性、数据对接精准性、资源匹配高效性、线上运营低成本等优势的平台,解决企业创新的“三不”难题。
对不想创新的企业,云端研发中心深入其生产线上挖掘需求,以需求为牵引激发其创新意识;对不敢创新的企业,云端研发中心帮助其高效率、低成本对接创新资源,降低创新风险度;对不会创新的企业,云端研发中心通过构建产学研合作桥梁,为其引入创新方法和创新要素。对中小企业而言,云端研发中心是一个主动式、纵深式、伴生式的创新服务平台,能够为企业带来源源不断的创新赋能。
自云端研发中心去年初上线以来,市科技局会同各区市、有关部门,利用各种场合、各种机会、各种渠道进行宣传引导,积极推动企业注册“上云”。渐渐的,企业对“上云”的态度从经历了“不解——观望——尝试——认可——寻求”的转变。
截至目前,全市已有2886家企业注册使用云端研发中心,其中规上工业企业达到1173家;参与产学研合作的高校院所超过150家,专家超过1100位。云端研发中心已累计帮助企业发布创新需求1300条次,推荐各类创新资源12500条次;开展线上技术供需对接1200场次,带领专家实地深入企业把脉问诊900场次。通过该中心达成的合作中,涉及产品升级的有180项、工艺改进的有560项、生产线改造的有390项,有效推动了企业换挡提速,产业转型升级。
下一步,市科技局将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强化协同联动,形成工作合力,加快科技企业梯次培育,采取“线下+线上”多元化方式推进企业研发机构建设,破解企业创新难题。力争到2023年年底,全市科小突破8000家,高企超过7300家,上市高企45家以上,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覆盖率85%以上。(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耿婷婷 通讯员 贾琦)
责任编辑:刘聪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