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耀青岛·礼赞模范 | “文明市民”周衍默:以“星星之火”,点亮“基层文化大舞台”

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5月11日讯 周衍默是西海岸新区泊里镇宣教文卫中心负责人,从事基层文化工作以来,周衍默跑遍了泊里镇的每一个村落,收集素材、挖掘人才、整合资源、听取建议……每一个环节都亲力亲为,在基层平凡的岗位上演绎着人生的苦乐年华。周衍墨先后挖掘了基层文化文艺人才7位,创设了“泊里大鼓队”“旺山艺术团”等基层文体队伍11支,选树了“泊里麦草画”“泊里红席”等非物质文化遗产14项,培育了“泊里好声音”“泊里大集”等文化品牌4个,打造了“泊里民俗馆”“泊里党建教育基地”等文化场所5处;2022年,他更是积极响应省委宣传部和文旅厅文化“两创”的号召,成功开办了“泊里手造馆”,成为青岛西海岸新区第一家镇级“手造馆”。

2015年,周衍默来到了泊里镇综合文化站(现宣教文卫中心)从事基层宣传文化、精神文明、体育旅游等工作。如何尽快打开工作局面?“面对问题,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老周”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干得。

“我们原本就是一个只有几人的文艺队,在周主任的帮助下发展成了拥有唱歌、跳舞、小品、小戏等诸多节目类型的演出团队,我们也走出了泊里镇来到了城区进行演出,也让外面的人欣赏到了我们泊里的文化。”这是泊里镇旺山艺术团团长徐波的一段话。就像旺山艺术团这样的演出团队在泊里镇还有诸多,从事文化工作以来,周衍默利用工作之余,走访了镇域内多位基层文艺骨干,多次与上级部门协调对接,聘请区直部门专业老师进行指导培训,先后培训文艺骨干近百人,整合了泊里锣鼓队、泊里合唱队等7支队伍,“泊里好声音”等文艺项目名满岛城。

为了创作出更贴合本地群众需求的文化作品,周衍默常常利用工作之余展开创作,先后撰写了《味道泊里》等文学作品、创作了反映泊里革命历史的舞台剧本《那年红旗那年雪》,诸多作品一经问世,就受到了群众和专业评委的热烈欢迎和高度好评。有人曾经问他,“您这样坚持创作累不累?”可周衍默却说:“白天还有工作,只有夜深人静的时候才能理清楚思路,创作好题材,才能写出来真正打动老百姓的作品。”在他的倡导下,2022年,泊里镇先后创建了“民间艺术家协会”“戏曲家协会”等7个基层文学文化协会,为成立镇级文联夯实了基础。

近两年来,提起“泊里”自然就联系到了“泊里大集”。可“泊里大集”历史又有几个人真正了解?像“泊里大集”这样的地域文化还有多少?于是,“老周”又开始了他调查整理泊里镇民俗文化的历程,无论是信阳村海边的“高跷捕鱼”,还是张家庄村的“地屋子编席”,从久远的战国城墙,到近代的“藏马县委旧址”,周衍默一个个得走访记录,一个个得整理资料,在别人眼中的“疯狂举动”在他这却显得“弥足珍贵”。日复一日的积累换来了泊里地域和历史文化的“羽翼丰满”“有血有肉”。

伴随董家口港的开发建设,泊里镇建设也驶入了“快车道”,村庄搬迁陆续启动,村民的“乡土情怀”也逐渐显现,为了满足搬迁村民对“故土”的“家园记忆”,近年来周衍默发挥自身团队优势,利用当下良好的文化环境,“四处奔走”积极争取政策和资金支持,先后带头组建了泊里民俗博物馆、泊里麦草画展览馆、蟠龙村史馆和周村文化大院等基础文化设施,推动了基层文化硬件进一步提升。

在周衍默的努力带动下,泊里镇基层文化事业日渐壮大,面对成绩他却说:“基层文化事业任重而道远,吾辈当以‘星星之火’,点亮‘基层文化大舞台’。”(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余博)

责任编辑:孙源熙

分享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