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态度的思想者
目前,全世界每年产生的垃圾达到4.9亿吨,其中,中国产生了1.5亿吨;全世界垃圾年均增长速度为8.42%,中国则达到了10%以上。
这是一个严峻的问题,也是关乎长远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如何让这些“放错位置的资源”得以资源化循环利用,不仅是关乎每个人习惯养成的细微小事,更是关乎绿色低碳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的宏大叙事。
垃圾分类就是新时尚。如今,随着垃圾分类工作的持续深入推进,全国297个地级市以上城市已全面实施生活垃圾分类,居民小区平均覆盖率达到82.5%。
用废旧啤酒瓶打造的“啤酒森林”夜景图
不少城市走在了这项工作的前列。全国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现场会分别于2017年、2019年、2020年在厦门、上海、广州三个城市召开,他们的垃圾分类工作经验,成为国内其他城市学习借鉴的“范式”。
而在今天,在距上一次会议时隔三年后,这个全国性会议第一次在北方城市召开,并且“花落”青岛,首届全国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宣传周同步启动,足以说明青岛在垃圾分类领域所做的努力已经“被看到”。
“扔不掉”的垃圾
以青岛小涧西焚烧处理厂(一期)为例,每天有2000吨的生活垃圾在这里进行焚烧,能够产生约60万度电,可供300户家庭使用一年。而位于青岛西海岸新区静脉产业园的焚烧发电项目,设计日处理能力2250吨,年上网电量约3.7亿度,可满足10万户家庭的年用电需求。
从“星火”到“燎原”
基于不妥善处理垃圾可能带来的“灾难性”后果,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城市开始重视垃圾治理这个世界性难题,并把垃圾分类作为城市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有效手段。
作为世界上最早进行垃圾分类、对垃圾实行可循环利用的德国,形成全民参与的氛围用了整整40年,日本则用了将近30年。
从2000年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率先试点垃圾分类工作,到2017年在全国确定46个垃圾分类重点城市,再到目前全国297个地级市以上城市已全面实施生活垃圾分类,居民小区平均覆盖率达到82.5%;从在上海“今天你分出多少湿垃圾”成为问候语,到广州垃圾分类志愿者“凌晨三点自愿上岗”,再到青岛几万户市民坚持“晒桶打卡”……我们可以感受到垃圾分类这一“新时尚”被国人的接受和认可度。
罗马不是一日建成的。垃圾分类在我国涉及到14亿人口长期养成的生活习惯的转变,涉及到居民、物业、社区、公共机构、环卫行业等方方面面,要想从“星火”走向“燎原”,必须破题市民参与度低、监管困难、可持续性弱等城市共性的“困境”。
这也是这次会议实地观摩、探讨的重要课题,其中的“青岛经验”或许可以为其他城市提供借鉴和参考。
比如,怎么抓市民的习惯养成,让市民会分类、愿分类。
垃圾分类进校园,学生在展示厨余垃圾堆肥的成效
连续5年将垃圾分类列入市办实事,整合社区、物业、居民等各方力量,为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探索有效路径。
在全市设置垃圾分类宣教中心54座,将垃圾分类纳入校本课程,市民生活垃圾分类知晓率达到98%。
结合道德银行、积分返现和兑换等激励措施,让积极参与垃圾分类的居民真正得实惠。
又如,怎么抓“过程管理”,让监督更精准、更高效。
依托城市运管服平台建设垃圾分类应用场景,汇聚收运线路、处理设施等基础信息3.6万条,形成垃圾分类“家底一个库”、运行管理“显示一张图”、问题处置“全市一盘棋”。
对4000个投放点实时监测,对全市268条厨余垃圾分类收运线路、1.3万个收运点位作业情况自动考核。
全市垃圾运输车辆全部安装实时监控设备,“芯片识别”模式对混装混运自动识别生成处理意见,成为考核评价重要依据,在线监管能力显著提升。
再如,抓“长效建设”,让分类有保障、可持续。
目前,大中型餐饮企业、文化旅游场所等不主动提供一次性用品,实体销售、快递、外卖等企业严格落实限制商品过度包装规定。
布设可回收物智能回收点1300余处,构建与城市发展相适应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
这些可以破题全国垃圾分类共性难题的举措,在青岛已经“开花结果”。
唐岛湾公园变身垃圾分类主题公园
作为网红“打卡地”的唐岛湾公园,更是变身为垃圾分类主题公园,成为每年接待近百万人次的最大主题宣教基地。
城阳区东旺疃社区将每家每户的楼号、单元号、户号印制在下发的垃圾袋上,确保每一袋生活垃圾的可追溯性,目前垃圾分类准确率达到95%以上。
……
更进一步的期许和探索
但随着垃圾分类持续深入开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垃圾、研究垃圾,并把目光投向垃圾分类的“后续”:即当垃圾分类居民参与率以及准确率达到一定水准后,将资源化循环利用作为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提高基层现代化治理水平的重要环节。
在青岛李沧区越秀星汇蓝湾小区,居民们感受到了垃圾分类之外的“期许”。居民在“爱回收·爱分类”智能回收机投递可回收物时,结算时除了积分到自己的账户,还可以选择捐赠至小区公共账户,用于在小区里添置公共设施。小区中的休闲座椅,就是由小区居民投递的回收塑料和废弃旧衣物再生制成的。
在垃圾分类实践中,商品房小区由于居民来自五湖四海,社区链接属性弱,因此一直是推进垃圾分类的“壁垒”。

市南区延福花园通过分出的厨余垃圾产生的堆肥
但在市南区八大湖街道延福花园,通过厨余垃圾分堆肥建设“睦邻友好花园”,激发了小区居民共建共治共享的内生动力,共同营造出美好生活的公共空间。
在六个月的时间里,延福花园小区通过退休干部志愿者队伍的带动,上百位居民志愿者、近千人次的社区志愿服务通过垃圾分类“轰轰烈烈”地相识、展开。
街道办事处副主任涂清华说,通过垃圾分类厨余垃圾堆肥打造的微生态花园,探索出了一种共同参与社区熟邻文化培育的路径,让居民通过参与花园的种植管理,由陌生到熟悉,共同营造有温度的熟邻社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