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态度的思想者
自去年5月签订《搬迁补偿协议》,在张村河南岸刘家下庄社区居住了大半辈子的孙美香“客居”在外已有一年。就在几天前,她从儿子毕兆红处获悉,自家安置房首批楼座将于5月28日主体封顶,较原计划提前7个月。这意味着,自己和孩子们“回家”的路又近了一大步。孙美香高兴地嘱咐儿子,封顶当天一定要替自己到“新家”看看。
礼炮齐鸣、人头攒动,淅淅沥沥的小雨也不能阻断居民们对“家”的期待。伴着混凝土箱高高吊起,28日上午9时30分许,在崂山区中韩街道,张村河片区刘家下庄社区村庄改造安置区项目“喜封金顶”。特意“拾掇”了一番的毕兆红早早来到现场,用手机记录下这激动人心的时刻,“回家给老娘看看,等建好后全家一起住新房。”
难掩内心激动的何止孙美香母子。该项目首批楼座主体封顶,使得刚刚平静些许时日的“张村河”再次泛起涟漪。关注这个项目,是因为它为我们关注张村河片区,提供了一个切入点——
1
怀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张村河片区改造,是多年来两岸两万余名村民牵肠挂肚的“心头事”。但当这一刻真正来临,喜悦的同时,总会夹杂一丝丝不舍。这些不舍,在离家的那一刻,发酵成了乡愁。
“在村里生活了大半辈子,虽然只是短暂离开,心里仍是空落落,时刻想着早点搬回来。”毕兆红这一想法,也代表着张村河片区大批居民共同的心声,“网上有很多不能按时回迁的案例,我们私下里也曾担心,见到安置房这么快封顶,心里也就稳妥了。”显然,刘家下庄社区安置区的提前封顶,为两岸诸多居民吃下了一颗“定心丸”。
除能否按时回迁外,“安置房品质不如商品房”似乎已经形成刻板印象。崂山区抱着“给咱爹娘盖房子”的情怀,按照品质“不低于一般商品房”的原则推进安置区项目建设。刚刚主体封顶的刘家下庄社区安置区便是如此。
根据规划,刘家下庄社区安置区建设项目占地61.95亩,共建设14栋16层至18层住宅,1栋3层社区用房,共安置940户。如今的商品房,高层住宅楼层动辄二三十层,在寸土寸金的崂山区,将安置房楼层设计为16至18层,颇见诚意。
加速推进项目建设的同时,崂山区还专门针对安置区项目出台了建设标准,并推演确定了5套最优户型供居民选择,用“最给力”举措换取群众“最坚定”支持。同时,项目建设每个环节还要经过班组自检,分包自检,总包验收,监理公司、代建单位及业主代表三方联合验收,让群众“拆得安心、住得放心”。
同样有人存有“拆迁后被搬离主城区,配套不合理”的顾虑。这一顾虑,伴着刘家下庄社区安置区主体封顶被快速打消——该项目位置就在社区原址,距离约1500米处是正在建设,集医疗、教学、科研、创新于一体的,国内一流现代化三级甲等中西医结合医院——山东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青岛医院。安置区附近,远期还规划有九年一贯制学校等教育配套资源。
2
在国内,无论是二三线城市,又或是一线城市、超一线城市,城中村改造无不是一个需要慎之又慎的重要课题。历时十余年,甚至更长时间未能破题者不在少数。归其原因,各地群众的顾虑,跟张村河两岸百姓基本一致,无外乎拆迁后能补偿多少、住在哪里、住得怎么样等。
诸如此类问题,透过刘家下庄社区安置区主体封顶这一个突破点,不难总结出张村河片区改造提升中的一些打法经验。
坚持“一个标准立到底、一把尺子量到底、一套班子干到底、一张蓝图绘到底”,主政者们并未将张村河改造提升当成“负担”,相反,该片区的改造已经成为维护群众利益的“实践场”。比如,上述关于安置区高效率、高质量、高标准建设的诸多经验,正是两岸12个社区拆迁改造“三年任务,一年半完成”的底气所在。
张村河片区改造效果图
片区改造成为城市更新建设的“主战场”。站在地球仪前思考城市未来,张村河片区的改造提升,初衷是为了更好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目标则是打造一座青岛东部的生态之城、希望之城、未来之城。以城市更新和城市建设三年攻坚行动为契机,崂山区在总面积约为28.6平方公里的张村河片区纵横捭阖。

改造提升中的张村河腾出大片发展空间 崂山区档案馆供图
快速腾挪的发展空间就是典型案例。据统计,不到一年半时间里,张村河片区已启动实施10个社区改造工作,总签约住宅房屋5500余处,签约面积约75万平方米,拆除各类建筑约260万平方米。按照标准足球场7140平方米核算,相当于拆出了364个足球场。在这里,服务功能正持续完善,新兴业态正加速导入。
还成为作风能力提升的“检验场”。结果好坏,折射出干部作风能力的提升成效。鲜明树立重实干重实绩的用人导向,立起“凡事讲政治、谋事为群众、干事重实效、成事争一流”的作风能力标尺,在张村河片区改造提升的宏大“棋盘”上,涌现出一大批“实干家”,展现出强大凝聚力、战斗力和执行力。
3
刘家下庄社区安置区首批楼座封顶,还昭示着张村河片区崭新的未来正加速刷新。

站在刘家下庄社区安置区首批楼座封顶的全新起点,我们期待一座“新城”早日崛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