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态度的思想者
5月30日是第七个“全国科技工作者日”。以“点亮精神火炬”为主题,全国范围内都在为科技工作者“花式过节”。在欢腾的节日氛围中,青岛的科技工作者表现不凡——
在北京,庆祝全国科技工作者日暨第三届全国创新争先奖表彰大会举办,代表我国各行各业最高水平的一批科技工作者获得表彰。来自青岛科技大学的汪传生和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的戴彩丽获得全国创新争先奖状。
在济南,8位科技工作者和2个创新团队站在聚光灯下,作为“齐鲁最美科技工作者”,接受了代表尊敬的鲜花和掌声。其中,中国海洋大学林霄沛、青岛海尔生物医疗股份有限公司刘占杰、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刘建林3人获得表彰。
在青岛,来自海洋、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的10名最美科技工作者也展示了他们与城市同频共振、携手奋斗的发展历程。
青岛科技工作者在第七个“全国科技工作者日”期间获得各级表彰
习近平总书记说:“实践证明,我国自主创新事业是大有可为的!我国广大科技工作者是大有作为的!” 当前,我国科技实力正在从量的积累迈向质的飞跃、从点的突破迈向系统能力提升。创新成就的背后是广大科技工作者不惧艰辛、攻坚克难的努力。
国家科技创新力的根本源泉在于人。正是有了科技工作者的拼搏奋斗,才有了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不断加强,关键核心技术实现突破,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城市经济能级提升,我国才能够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
但不止在今天,在每一天,科技工作者都是我们该追的“星”。
青岛力量,闯关破“卡”
为纪念这一历史事件,激励广大科技工作者牢记使命、自立自强,经国务院批复同意,自2017年起,将每年5月30日设立为“全国科技工作者日”,就是要号召全社会尊重科技工作者,鼓励更多青年人投身科技创新。
也是在2017年,全国创新争先奖设立。该奖项每三年评选表彰一次,每次分别表彰科研团队、奖章获得者和奖状获得者,已经表彰三届。
自从今年奖项评审结果公布以来,汪传生教授和戴彩丽教授的手机就变得“热闹”起来——信息蜂拥而至,都在向他们表示祝贺。在科技奖励领域,这个奖项颇有些分量,它由中国科协联合人社部、科技部、国务院国资委共同设立,是仅次于国家最高科技奖的科技人才大奖。
自设立以来,全国创新争先奖以“德为先、术要精、能力强、基础厚、贡献大”这五条内容为评选标准,获奖者都是在各自领域当之无愧的“领头羊”。
在全国创新争先奖这样的中国顶级科技舞台之上,从来不缺少青岛科技工作者的身影。
除了此次获奖的两位青岛科技工作者之外,翻开全国创新争先奖过往的表彰名单,中国科学院院士吴立新,中国工程院院士包振民,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乔方利等名字都赫然在列。
创新驱动本质上是人才驱动。这些人不仅是各自行业的翘楚、后辈眼中的“大拿”,更标注着青岛这座城市科技创新的发展高度。
科技工作者就是最关键的创新人才,只有青岛的科技工作者走在全国前列,青岛的科技创新水准才能走到全国前列。也正是有了这些频频站上全国科创“C位”的青岛身影,青岛才能在创新型城市创新能力排名等全国榜单中屡次位列十强。
同频共振,携手前行
青岛科技大学汪传生教授
例如,汪传生40多年如一日,长期致力于橡胶加工工程领域的基础理论、应用研究和工程示范、产业化开发,突破了多项橡胶领域技术难题,两次获得国家科技奖,为我国橡胶工业高效、绿色制造作出了贡献,有力推动了行业科技进步,引领中国橡胶行业走在国际前沿。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戴彩丽教授
再如,戴彩丽自1993年起便围绕提高我国石油采收率这一核心追求进行学术研究和成果转化,多次突破前沿关键技术并实现产业化,推动我国提高油田采收率技术处于世界领跑地位,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作出了实质性贡献。
科技人才,尤其是“头部”科技人才是提升城市竞争力的关键。一位核心科技人才背后,往往有一个优秀的科技团队,拥有丰富的科技资源和能量,可以提升一个行业、一个产业乃至一个城市的影响力。
在青岛,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俄罗斯自然科学院院士、英国皇家学会工艺院院士、青岛理工大学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教授赵正旭,率领团队研发了三维实时航天可视化技术,为“嫦娥工程”系列任务、“天问一号”火星探测任务、中国首个空间实验室“天宫一号”等多个航天工程的顺利开展提供了保障,让“上天”“下海”的大国工程中频频出现青岛身影。
作为第一生产力,科技创新的重大突破在某种程度上会“刷新”城市的发展高度。而“决定”这个高度的,归根结底是科技人才。聚焦24条重点产业链,青岛正振兴发展实体经济,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这呼唤着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助力,也让广大科技工作者的研究方向更加“有的放矢”。
以城市之名致敬
青岛初夏的微风中,一场主题灯光秀点亮了夜晚的浮山湾畔。
“点亮精神火炬”主题灯光秀 韩星 摄
“向全市科技工作者致敬”“祝全市科技工作者节日快乐”……一句句滚动的字幕与缤纷的灯光交相辉映,是这座城市在用最诚挚的方式向广大科技工作者致以节日的问候。
科技工作者是推动创新驱动引领社会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力量,是最宝贵的财富,青岛历来十分重视科技工作者。
通过评选最美科技工作者、青年科技奖、科学技术最高奖等方式,青岛拿出最高诚意与科技工作者“双向奔赴”。青岛市科学技术最高奖奖金数额提升至每人100万元,鼓励科研人才创新创造;通过给优秀人才提供安家费、科研基金、项目资金等方式,面向海内外科技人才抛出“橄榄枝”;出台《关于实施新时代 “人才强青” 计划的意见》,加码实施人才强市战略。
“榜样的力量”——青岛市2023年“全国科技工作者日”主场活动暨青岛最美科技工作者发布仪式现场 韩星 摄
“放大”科技工作者的创新引领力,青岛市科协每年都通过庆祝“全国科技工作者日”,宣讲最美科技工作者事迹、举办灯光秀等方式组织开展系列活动,增强科技工作者自豪感、获得感、认同感,在全社会营造崇尚科学、尊重科技工作者的良好氛围。
当前,青岛正锚定打造国际化创新型城市,为建设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增添科技力量,书写创新注脚。青岛科技创新迎来新的历史机遇,也为广大科技工作者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发展天地。
从加快培育科技型企业的“沃土计划”,到推动涉海企业发展的“海创计划”,再到加快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硕果计划”,青岛正完善科技企业梯次培育体系,推动更多企业借助科研力量“升级”。这些企业就是片片承接科技成果转化的“试验田”,为科技工作者实验室里的成果提供了最好的去处。
国家“海洋强国”意见、海洋“十四五”规划均提出,支持青岛建设现代海洋城市,为青岛勇当海洋强国、海洋强省先锋,抢占海洋发展制高点提供了有力支撑。在海洋科研领域,青岛集聚了全国30%的涉海院士、40%的涉海高端研发平台,科研人才队伍庞大,有责任、也有底气争创更多突破性科研成果,推动海洋领域科技自立自强。
当前,以科技创新为“发动机”,青岛正从制造强市迈向“智造”强市,推动新旧动能转换、产业转型升级。科技引领的背后是人才的引领。进入新发展阶段,青岛对科技人才这项新型生产要素提出了更高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