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海教育评论|春秋假可以有,放好了就是一堂最有效的劳动育人课

教育部近日对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第1966号建议,“关于增设大中小学春秋假期 建立错峰休假制度促进旅游业均衡健康发展的建议”答复。

教育部表示,我国基础教育实行分级办学、分级管理的体制,中小学课程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管理,考虑到各地和学校的地域特点、办学条件等存在一定差异,地方和学校依法享有合理而充分的教学管理自主权。教育部印发的《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已分别对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阶段学校每学年的教学时间、社会实践、机动时间、节假日时间作出相应规定。如义务教育阶段每学年上课时间35周,学校机动时间2周,由学校视具体情况自行安排传统活动、文化节、运动会、远足、游学等,节假日时间共13周;普通高中每学年教学时间 40周,社会实践1周,假期11周。教育部印发的《关于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规定,三年制中职、高职每学年安排40周教学活动,对假期的具体安排未做限制。

在保证开足开齐国家规定课程,完成好正常教育教学任务和教学时长的前提下,学校放假时间包括春秋假时间由各地、高等学校结合实际做出具体安排。

读罢以上信息,估计不少人脑海里已经浮现出自己学生时代的假期,在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农村的学生一般会有三个假期,至少我上小学时是这样的,包括麦假、秋假、寒假,其中“寒假”与现在的寒假类似,长度也差不多,“麦假”,顾明思议,是收麦子的时候放的假,“秋假”是收玉米时放的假,两者时长总和相当于现在的暑假。当时农业机械化程度远不如今,麦子全凭镰刀割,玉米全靠双手掰,每到麦收或秋收季节,兼具“庄稼汉”与“教书匠”双重身份的教师需要回家农忙,同学们不论长幼,从一年级到五年级,甚至穿着开裆裤尚未上学的娃娃也是一个不可或缺的劳动力,都能派上用场。

在这两个假期里,我们与大自然零距离接触,邂逅了长短不一、颜色各异的“长虫”,偶遇了一只只、一窝窝不同成长阶段的“耗子”,品尝了“甜甜脐”、“马包”、“灯笼豆”等众多形态的美味野果,理解了“针尖对麦芒”的形象,聆听了诸多由爸爸妈妈边劳作边讲解的有关庄稼的寓言故事,故事里有个人出生在富贵家庭,但因不懂得节俭,以致长大后变成了要饭的,故事里还有个好吃懒做的张三,以及一个勤劳孝顺的李四……

在这两个假期里,我们见证并懂得了“磨刀不误砍柴工”的道理,深刻体会到了“粒粒皆辛苦”的含义,形成并磨炼了“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的毅力,在往田间地头送水、为父母扇蒲扇的过程中感受到了父母生活的不易,“惟孝顺父母,可以解忧”自那时起就已深入幼小的心灵……

而我们现在长达两个月的暑假,又是为什么而设计的呢?避暑?在这个漫长的暑假里,我们又收获了什么?多少?有没有深入骨髓的?

再看一则信息,近日,教育部正在积极推动《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修订,将“劳”纳入教育方针。目前,《教育法修正案(草案)》已提请国务院审议。教育部将按照《意见》和《指导纲要》等相关文件要求,指导和规范各地开展劳动教育,按照教育法的原则要求,在制定教育法规规章中进一步细化劳动教育的内容,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意见》及《指导纲要》均要求各级政府、学校积极行动,切实加强劳动教育。目前,各级政府、学校因地制宜,使劳动教育实践在全国各地呈现出新景象,将劳动教育与学科教育融合,采取丰富多彩的教育模式,引导学生在劳动中走向社会、认识社会、强化责任担当意识、体验社会主义社会平等和谐的新型劳动关系。

劳动带来的快乐是回味无穷的,劳动带来的收获是全身心的,对劳动教育的重视和实施,就是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过程。

春秋假可不可以有?教育部的答复已经非常明确:学校放假时间包括春秋假时间由各地、高等学校结合实际做出具体安排。

需要注意的是,我们在“安排”时既要结合本地实际,又要保证假期过程的质量及成效,不可盲目地唯促进旅游,也不建议当前比较流行的浅尝辄止式的“学农”。将“农忙”融入假期曾是一堂最有效的劳动课,在农业已高度机械化的今天,如何放好春秋假是一门学问。

接下来,我们特别期待有个省市能够率先因地制宜,有效“破题”,呈现出剪枝假、采摘假、捕捞假等琳琅满目的“劳动育人大课堂”。(作者:一品)

责任编辑:杨海涛


分享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