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个全国土地日:严守耕地红线

今年6月25日是第33个全国土地日,今年的宣传主题是“节约集约用地 严守耕地红线”。地载万物,万物共生,土地是生命的载体,承载着丰收的希望,只有严守耕地红线,像保护大熊猫一样保护耕地,才能让每一寸土地都成为丰收的沃土。

悠悠万事,吃饭为大。对一个有着14亿多人口的大国来说,只有不断夯实农业基础性地位,将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才能更好地掌握国家粮食安全的主动权,才能保持我们在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应对各种风险的战略定力。

近年来,青岛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采取“长牙齿”硬措施,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全力构建耕地保护“严起来”的新常态;利用规模引导、布局优化、标准控制、市场配置、盘活利用等多种手段推进节约集约用地;同时创新自然资源执法监管模式,以“零容忍”的态度坚决遏制新增违法用地问题,坚决制止耕地“非农化”、严格管控“非粮化”,奋力书写耕地保护“青岛答卷”。


严守耕地红线,守住粮食生产的“命根子”

土地是生存之本、发展之基。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根本在耕地。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牢牢守住十八亿亩耕地红线,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健全种粮农民收益保障机制和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近年来,我市坚持规划引领,守住安全底线,高质量开展“三区三线”划定工作,优先划定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线,全市确定耕地保有量为634.14万亩,其中划定永久基本农田568.7万亩,全部带位置落地上图,纳入国土空间“一张图”管控,做到数、线、图相统一,推动对耕地保护边界的“强约束”。

市委、市政府出台《关于落实最严格耕地保护制度的意见》,强化耕地保护顶层设计。从压实耕地保护责任、严控建设占用耕地、强化耕地用途管制、严格补充耕地监管、加强耕地执法监督、完善保护激励约束六方面,制定了18条具体意见。同时,青岛市出台了《青岛市耕地保护激励办法》,每年评选耕地保护工作成效突出的区(市)、镇(街道),分别给予新增建设用地指标和奖励资金激励,充分调动保护耕地的主动性、积极性。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建设深入推进,为严守18亿亩耕地红线,我国实行耕地占补平衡制度。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一方面严格落实耕地占补平衡,严格控制转为非农建设用地,确保先补后占、占一补一、占优补优;另一方面全面实施耕地“进出平衡”,严格控制耕地转为林地、草地、园地等其他农用地,组织涉农区(市)编制年度耕地“进出平衡”总体方案,加强指导审查,保障设施农用地建设、农业种植结构调整等群众合理需求和重大项目建设。我市耕地面积连续两年实现了总量平衡,稳定在648万亩。

今天的耕地,就是明天的饭碗,守住了耕地红线就是守住了安全线。为严守耕地红线,青岛全面推行耕地保护“田长制”。记者从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获悉,截至目前,我市共设置总田长2名、副总田长2名、一级田长14名、二级田长397名、三级田长5902名,另有二级田长协助员546名、专业网格员1223名。青岛7个区(市)已全部出台“田长制”实施方案,形成了比较完备的四级“田长制”组织体系。田长管理信息全部集成录入省空天地一体化自然资源监测监管系统,并对全部基层田长信息登记造册规范管理,全市共92个镇(街道)、3266个村(社区)设立了“田长制”公示牌,主动接受社会监督。


多措并举,做好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大文章”

节约集约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青岛市坚定不移推进节约集约用地,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提高土地利用效率,通过资源利用方式转变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的服务和支撑。

近年来,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因势利导发展新型产业用地,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结合审批制度改革实行工业用地“标准地”出让,促进项目“拿地即开工”;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入选全省典型案例。

自去年以来,我市启动重点低效片区开发建设三年攻坚行动,坚持政府主导、部门协同、市区联动、国企参与、配套先行、政策保障,形成了“1+1+5”低效片区开发建设工作法,加快推动低效用地腾笼换鸟、凤凰涅槃。目前,先行启动的十大重点低效片区共腾让土地5万余亩,开发利用2.46万亩,完成投资约1100亿元。重点低效片区开发建设“青岛经验”获全省推介。

此外,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还多措并举,盘活批而未供、闲置土地等存量用地——全面核查全市范围内批而未供和闲置土地,梳理摸清地块位置、面积、问题成因等有关情况,逐宗土地上图建库,明确处置办法和时限。

制定出台《关于加快批而未供土地消化处置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快供而未用和闲置土地消化处置的实施意见》,梳理8大类31项成因,逐项明确办法措施,综合运用行政、司法、市场手段,为破解错综复杂的存量土地难题提供政策依据。

各区市结合辖区优势和地块情况,“一地一策”制定批而未供和闲置土地处置方案并有序实施。莱西市依托闲置土地,吸引社会资本共同建设多层标准厂房,以租赁经营等形式招引小微企业入驻,其中对科技型小微企业,还给予租金优惠奖励,实现企业“拎包办厂”。2022年,累计导入中小微企业60余家,实现产值10亿元。

“空天地”一体化监测监管,寸土不让守红线

近年来,青岛市全面落实国家、省、市关于自然资源执法工作部署要求,强化执法队伍建设,转变执法理念,变革执法方式,维护执法威严,持续采取“严起来”“长牙齿”“咬疼人”的硬措施,促进违法行为由事后查处向事前预防、事中监管转变,坚决守住耕地保护红线,切实维护良好的自然资源管理和利用秩序。

按照“谁执法、谁普法”的原则,青岛市自然资源执法队伍加大耕地保护普法宣传力度,下沉区(市)、街(镇),以“案”说法,加强警示教育,严格落实耕地保护“党政同责”。注重耕地保护全链条业务管理,结合近两年卫星遥感影像图片执法数据分析,及时发现调查监测、农转用审批、用途管制等前端管理环节问题,通过市、区两级及时规范调整,从源头上改进监管措施。同时,加强对重点项目用地服务监管力度,梳理年度内确定的重点建设项目清单,落实“土地要素跟着项目走”机制,逐项目监督检查,确保重点项目依法依规用地。

同时,狠抓“空天地”一体化监测监管系统应用,完成市、区(市)、镇街、社区(村)四级用户注册,形成网格化监管全域覆盖,逐步构建“早发现、早制止、早查处、早预警”自然资源执法监管新机制。

织密违法用地监测网络。优化青岛市遥感“一张图”监测监管平台执法信息系统,2018年青岛市率先在全省实行违法用地月度全域覆盖监测,2022年实现了实景三维青岛成果与遥感“一张图”监测监管系统的融合,以科技手段助力执法监管更加高效。

只有严守耕地红线,加快集约使用和有效涵养,让18亿亩耕地都成为丰收的沃土,我们中国人的饭碗才能端得更稳、更好、更久。(稿件原载于2023年6月25日《青岛日报》4版)

责任编辑:方茜

分享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