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传统”企业的“高端化”之路

一个“传统”企业的“高端化”之路

即发集团的创新能力、全球资源配置能力和柔性生产能力,成为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新三要素

即发集团一名纺纱工人在生产线上巡检。 粱孝鹏 摄

刚刚过去的两个月,即发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杨为东两赴日本,逐一拜访了三年未见面的老客户,了解市场的新动向。与此同时,来自欧洲、日本的大客户也密集来访青岛,走进即发的样品室,寻找下一步的合作机遇。

于企业而言,所有的商业活动都围绕着一个核心展开:创造价值。而商业价值的唯一评判者是市场。如何去创造价值,通俗地说就是,企业要紧紧围着市场转。

作为一家外向型纺织服装企业,过去三年,即发与国外客户的交流只能“云上见”,对于市场的嗅觉更多要凭感觉、靠经验。千封邮件不抵一次见面,若要工厂与市场同步对接,还需“面对面”。

“与客户促膝长谈收获很大。眼下,外部环境、市场需求都处于快速转变中。过去,即发做外贸的核心竞争力靠质量、成本和价格三要素,今天需要被重新定义。创新能力、全球资源配置能力和柔性生产能力,正在成为新三要素。”在杨为东看来,67年的即发发展史,正是企业在创造价值征途上不断磨砺、蜕变的进化史。

当前,全球化走到了新的十字路口,规则在颠覆中重塑,混沌状态为发展带来诸多不确定性。但是正如塔勒布在《反脆弱》中所说:“当你寻求秩序,你得到的不过是表面的秩序;而当你拥抱随机性,你却能把握秩序,掌控局面。”此时的即发,正坦然拥抱时代之变,以不断提升创造价值的核心能力,从容不迫地穿越市场波澜。

全方位创新

改革开放后有相当长一段时间,中国纺织服装业处于“微笑曲线”的底端,“出口8亿件衬衫,才能换1架波音飞机”的说法广为流传。

但对于当时的中国,那就是融入全球化价值链的难得机遇,中国纺织服装企业得到了参与国际分工的宝贵机会,“融入”的入场券是国内完整的纺织产业链基础、劳动力成本优势以及中国人吃苦勤劳肯干的拼劲儿。那时候,“客户需要什么,工厂就生产什么”,代工无需考虑市场终端的偏好。

如今,世界之变、时代之变的特征更为明显,中国纺织服装企业靠接单被动生产的路子越走越窄。企业要提升创造价值的能力,只有掌握独特的技术、产品和服务,才会有更好的生存发展空间。

即发发展的关键切入点就是创新。要以科技创新的“第一动力”,站稳企业“安身立命”的脚跟。

事实上,全方位提升创新能力,已在即发内部达成了共识。仅去年一年,即发织布大货投产新面料494个,染整投产新工艺11515个,成衣投产新款式7751个,新产品产值率连年保持在50%以上。科技研发投入连年保持在销售收入的3%以上,2022年,这一比例更是提高到了3.8%以上。

去年,“聚酯筒子纱超临界CO_2无水染色工艺与关键部件研究及产业化示范项目”荣获“青岛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即发集团获批新建“青岛市超临界CO_2流体非水介质染整关键技术重点实验室”。今年6月2日,该项目通过了由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组织的专家鉴定。中国工程院院士、东华大学校长俞建勇对项目总体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的重大突破表示肯定。

花费8年时间打通产业化工艺路线,9年后刚迈入技术市场化新阶段,即发对超临界CO_2无水染色工艺执着探索的过程,正是企业视创新为生命力、核心竞争力的最好写照。

凭借对这项技术的精进,即发叩开了与国内一线运动品牌安踏首次合作的大门。

即发的创新远不止于此。加强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的集成研究与应用;注重工艺技术的优化升级,增强新产品的企划与提案能力;营造激励创新的企业文化……即发的创新是全员、全方位的。杨为东认为,即发必须要在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方面积极作为,每一项创新都立足当下,更是为未来蓄能。

即发的创新目标指向十分清晰。“纺织服装业有种说法:服装要做好,材料是根本,面料是关键。未来纺织业的三大方向是生活用、医疗用、产业用。目前,生活用纺织是即发的主营业务。在医疗用纺织材料上,即发已与日本东丽株式会社成立了合资公司,主要研发生产血液透析设备和透析器。围绕青岛发展汽车产业集群的机遇,关注产业用纺织品在该领域的需求,这是即发下一步要重点研发的方向。”杨为东说。

眼下,即发创新研究中心一期项目已进入内部装修阶段,将于明年启用。该中心集科技研发、创意设计、AI研究、材料工程实验室等多种功能于一体,重点加强前瞻性、原创性、引领性的科技攻关。杨为东介绍,在研究中心将专门建立一座“面料图书馆”,即发在新面料上的部分研究成果将对当地企业、服装设计师开放。

供应链国际化

基于国际社会地缘政策、自然等多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外贸发展的环境极其严峻,供应链安全已成为企业在国际化经营中必须思考的问题。

为满足全球客户的需求,抢占更多市场先机,即发将推进国际化的供应链布局作为重要任务之一。

即发在国内已经形成了纺纱、织布、染整、印花、服装加工、包装辅料一条龙的针织服装全功能产业链,目前正在完善全产业链的海外生产布局。如今,即发已经在越南、柬埔寨建立了生产工厂,正在考察孟加拉国投资建厂环境。接下来会持续聚焦东南亚,进一步扩大海外生产基地建设,形成国内国外两套生产体系的互补支撑。

“多元生产布局,基于对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深入理解。”杨为东强调,这并不会导致国内产业的空心化。一方面,充分用好RCEP(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相关政策,扩大与成员国间的进出口贸易;另一方面,关键技术、研发投入都留在国内,高附加值产品都需要在国内工厂研发生产。海外工厂与国内工厂在产业链上还有极强关联,比如要提升批量订单的快反能力,就需要国内外工厂协同生产、相互补位。

目前,即发已与国内多个知名体育运动、休闲品牌建立了战略合作,国内工厂正积极开发适销对路的新产品、新面料,满足中国大市场多元化的消费升级需求。

数字化转型

最近,即发投资6亿元建设的10万纱锭智能纺纱项目进入最后的设备调试阶段,计划今年7月1日试运行。这座智能工厂将在生产全过程中应用大数据、人工智能、5G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用工将由原来的万锭用工50人降为10人以下,智能化水平将步入该产业世界先进行列。工厂投产后,主要生产100英支以上高品质纱线,产品的高端化、差别化、功能化更加突出,年产能可达到1万吨。

智能纺纱工厂的建设,只是即发加快数字化转型的一个缩影。最近一年来,即发先后完成了五家子公司信息系统的更新迭代,建立了织染和成衣工艺数据库,为工艺分析和改进优化提供了多维度的数据支持,实施了覆盖织染缝全流程的数字化升级和工业互联网改造,实现了生产运营全流程可视化、可控化、可追溯实时监控,加快了内部生态和制造资源协同效率。

即发还与海尔卡奥斯达成合作协议,建立即发“衣链云”采购贸易平台(一期),将形成集中采购、协同制造、贸易运营持续优化的新优势。

传统纺织服装行业以“人”为核心竞争力,劳动力成本日渐增高,企业的经营压力可想而知。下游消费端碎片化、个性化的需求传导,又倒逼产业链中上游的研发、制造环节都要满足小单快反的市场节奏。

“即发要打通各个环节的数字化,加快推动由传统制造模式向需求驱动、柔性制造、供应链协同新模式转型。”杨为东坦言,即发在推进两化融合方面起步较早、实践较多,却没有“领跑”行业。“现在决不能在数字化转型方面落伍掉队。”

作为产业链链主企业,即发连接了150余家上下游配套企业、1000余家供应商,构建“数字底座”,也是为整条产业链发展赋能。

以场景应用为切入点,推动设备自动化、数据信息化、生产标准化的三化融合,有序推进智能互联工厂、数字化车间、自动化生产线项目建设。即发将加快形成“装备数字化、设计(工艺)信息化、信息集成化、用户交互化、制造智能化”的“五化并联”,构建全要素、全产业链紧密衔接的新型工业生产制造和服务体系。

下一步怎么走?即发要在新材料、新技术、新产品开发创新方面狠下功夫,在新人才的引进和培养上持续用力,在新事业、新基地的拓展布局上积极作为;走出去,请进来,广泛开展技术合作、人才合作、项目合作、资金合作和贸易合作,打造即发未来的技术体系、产业体系、客户体系和人才体系,增强自身的生存力、竞争力、发展力和持续力。

“即发正在向产业投资领域进发,我们在金家岭刚刚注册了投资公司,未来会通过与外部资本合作的形式设立一支产业基金,用金融赋能优化青岛纺织服装产业结构。”杨为东说,资本的力量将为即发的发展带来全新的想象空间。(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刘兰星)

责任编辑:张慕鑫

分享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