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最严格的方式筛选最优质的高企!青岛创新工作模式启动2023年高企评审工作

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7月19日讯 今天上午,在市科技局科技服务中心,来自全市多家高校、科研院所的35位专家把手机统一“上交”以后,每人守着一台电脑目不转睛地盯着屏幕;现场,“特聘”监督员们来回穿梭、巡视。这个类似“考场”的场景,就是青岛市2023年度首批高企评审工作的现场。

据悉,我市今年首批高企评审工作将持续8个工作日。其间,260人次专家将采取集中网络审议的方法,在市科技局的统一组织下,对来自先进制造与自动化、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与节能、资源与环境、生物与新医药等8大领域的52组企业进行评审。

与往年高企评审工作相比,今年的评审称得上是“史上最严”,不仅首次设置了监督员现场监督环节,就连参与评审的专家都是经过培训后参加考试选拔出来的。专家不仅要严格按照高企认定要求,围绕高新技术领域选择、研究开发与技术成果转化实施、核心自主知识产权支撑等评审重点对申报企业打分,还要负责“售后服务”:对通不过评审的企业,要给出详细的原因分析,并针对性给予发展研判,为企业下一步发展提出精准指导建议。

市科技局科技企业服务处处长韩利军表示,“史上最严”的评选,是为了严把质量关,选出更高质量、更具代表性的高企队伍,为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发展提供更强大的动能。

选评分离+现场监督,杜绝评选“人情分”

趁中午吃饭的时间,财务评审专家、中国海洋大学管理学院会计学系某教授和记者聊了几句。“往年还允许我们中午看一下手机,今年直接要求中午也不能碰。” 他指着旁边上了锁的手机柜跟记者说,“流程确实更加严格了,这对真正有实力的企业来说是好事。”

要选出真正有实力的高企,得先选出真正有能力的专家。据悉,今年我市高企评审先组织了前期培训,又组织了集体考试,最终按照考试成绩选出“头部”专家参与评审。青岛科技大学信息学院某教授是专家选拔考试中的“高分得主”,他告诉记者,选拔专家的考试题目非常严格,考察了很多评审的细节,一不小心就会答错,对专家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市科技服务中心主任阮航告诉记者,在前期选拔专家的过程中,中心严格按照“选评分离”的原则,负责确定专家的部门与负责组织评审的部门分头开展工作,最大限度避免了评选专家过程中的“人情分”。此外,在今年不同批次的高企评审工作中,要确保考试合格的专家们按照每批次约30%的比例进行循环参评,避免同一个专家参与多场评审工作。

值得一提的是,评审开始没一会儿,就有专家举手向工作人员示意:“我和这家企业有共同合作的科研项目,申请回避。” 市科技服务中心副主任梁栋说,这也是评审工作避免“人情分”的重要举措。“评审专家和企业攻关同一领域,难免出现项目合作、领域交叉等情况。因此,专家在评审前都签订了承诺书,在评审中碰见‘熟人’必须主动提出回避。”梁栋说。

今年初,《青岛市科学技术局科技业务评审会议现场监督工作规程(试行)》发布,此次高企评审环节首次设置了监督员,市南区科技创新服务中心高新技术科科长姜晓璐就是其中之一。整个上午,她都穿梭在评审现场,既要监督相关工作流程公开透明,也是在熟悉高企评审工作流程。“往年我们都是等结果通知才知道哪些企业评上了,今年我作为监督员深入参与和了解了评选流程,为下一步服务企业积累了经验。”姜晓璐说。

提前宣讲+售后服务,提升高企“命中率”

在采访中,评审专家们不约而同地提到,今年高企申报材料更加规范了,企业的质量也较往年大幅提升。某财务专家说,今年申报的企业中,财务材料不合规范的情况大幅度降低。这样的成果,与我市前期开展的政策宣讲活动密不可分。

据悉,市科技局组织市科技服务中心开展了巡回政策宣讲活动,宣讲组连续赴11个区(市、功能区)组织了12场政策宣讲,涵盖高企培育认定等多个方面,现场辅导服务企业3000余家,实现了全市政策宣讲全覆盖。

有专家给记者举例,往年评审过程中,企业为了“拿分”,会在校企合作等方面提供不规范材料,这种情况一经查实将被一票否决。而今年,这种情况极大降低了。“这是因为,在科技主管部门的前期宣讲中,专家对这种情况千叮咛万嘱咐,向企业反复强调材料一定要贴合企业实际,为正确申报起到了提醒作用。”

有企业负责人表示,以往申报高企的过程中,企业自己并不清楚材料该怎么组织,只是花钱委托给各类服务机构代办。但事实上,不少机构“批量生产”的材料并不适合每个企业,无法突出企业的特色和亮点;更有甚至直接套用材料模板,连企业名字都没改。在面对面听评审专家讲解的过程中,企业深入了解了高企评审的“得分点”所在。这也是宣讲的重要意义之一。韩利军表示,企业最了解自身发展情况,宣讲活动实现了专家“手把手”教授企业组织申报材料、突出特色和亮点。通过“官方下场”的方式既能引导企业通过正确的途径申报高企,也能规范中介市场发展,实现“良币驱逐劣币”的效果。

当然,宣讲活动不仅让企业深入了解了申报要求,还方便了市、区各级科技主管部门对于“预备”高企的情况进行摸排,方便挖掘高企“潜力股”。

经过考试才参与评审的专家们还要负责“售后服务”,给予企业进一步发展的研判,分析哪些企业未能通过评审、为什么通不过、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下一步要怎么提升……这些信息对企业发展至关重要。

“优化营商环境,要求我们更要进一步为科技企业做好服务。”韩利军说,“不能放弃那些不符合高企认定条件的企业,要找出问题、解决问题,才能帮助企业提速前进。”如此一来,评审专家变相成了企业的“智库”,让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不仅能“知其然”,更能“知其所以然”,在解决问题中不断前进。

近年来,市科技局深入实施“沃土计划”,建立“科小—高企—上市高企”发展梯队,推动人才、项目、平台、资金等要素向企业汇聚。下一步,市科技局将围绕科技企业培育、企业创新能力建设两条主线,重点抓好高企的数量提升与质量保障,稳步推进技术创新中心建设,为打造国际化创新型城市增添科创动能。(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耿婷婷 文/图 实习记者 张雨诺)

责任编辑:岳文燕

分享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