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海潮丨传统文化热,开启“全民模式”

2023年夏天,中国人骨子里的浪漫被反复唤醒。观《长安三万里》,我们惊异于文字穿越时空,仍能带着情绪和温度与我们对话;穿起汉服,我们感叹的是,曾吹摆古人飘飘裙裾的风,依然佛动着今人的翩翩衣袂;徜徉在博物馆里,透过这些奇绝精妙的物件,我们得以窥见千年前中华大地的浮沉与悲喜。

我心归处是中华。沉浸在传统文化中,人的内心是安定、疏放的。不断地回望传统文化,也让飞速发展的中国找得到来处、寻得到根脉。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

图片来源:山东博物馆

作为齐鲁文化的诞生地、儒家思想的发源地,山东有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盛世中华 何以中国”山东主题宣传日活动即将启动,山东文化的厚重与多彩,将再一次呈现给世界。如何传承好、发扬好传统文化,更多的探索与尝试正在齐鲁大地上演。

传承传统文化,要深挖文脉、重视研究阐发。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对文脉的研究阐发是讲述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探寻文明密码和文化基因的基础性工作。只有虔诚地还原和贴近历史真貌,才能让文化的创新、创意更有底气。对文化的起源、发展、变化深入研究、全面把握,摸清文化家底,意义深远。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报告提出,加强“山东文脉”工程建设,也就是要深挖山东人文沃土,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阐发,推出系列标志性研究成果,树立新时代山东“文化泰山”。

以挖掘呈现“山东文脉”为抓手,山东正在加强考古挖掘研究和文物保护利用、古籍整理编纂、文化记忆记录、文艺精品创作等。目前,已出版发行中华儒学经典著作集成《儒典》,启动编纂大型文献《齐鲁文库》。近年来,山东持续擦亮“海岱考古”品牌,章丘焦家遗址、滕州岗上遗址、临淄赵家徐姚遗址先后被评为“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此外,山东沿海、威海湾定远沉舰等涉水文物考古,为“海上丝绸之路”申遗、甲午海战研究提供了重要资料。

图片来源:山东博物馆

传承传统文化,要打开思路、打造创新标杆。刚刚过去的6月底,世界互联网大会数字文明尼山对话在曲阜成功举办。在孔子的诞生地,科技感携手文艺范,上演“千年对答”,这是山东发力文化“两创”的一次生动实践。济南也在今年把文化玩儿“出圈”,“去大明湖畔看超然楼亮灯、沉浸式打卡超魔性山东美术馆”火爆全网,完美展示了艺术创造和中华文明、中华美学精神和当代审美追求的融合。

文化和旅游能够和合共生,植根于我们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尊崇与敬意。要让更多的传统文化华美绽放,一方面要依托非遗或传统工艺,通过创意新造,探索文化活态传承新模式;同时也要充分利用数字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等新形态、新表达,传承和创造中式美学的新意蕴,让文物“活”起来、让文化“热”起来。

当下,越来越多历史与现代碰撞、激情与儒雅的对话正在这片人文沃土上涌现。以文字、文物、遗产为灵魂,用技术、平台、创意赋能,守正创新,中华历史文脉将永远古老而长青,成为代代相传的文化滋养。(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记者 王国钰 实习记者 王姿郦)

责任编辑:孙源熙

分享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