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海快评 | 有一束光叫“青岛好人”


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 评论员 王学义


这两天,青岛市民挺身而出救人的消息接连刷屏:


7月19日,一位六旬老人不慎坠入土坑受伤,黄岛区消防救援大队的救援人员将其救出;20日凌晨,开发区消防救援大队的救援人员将5名深陷海边泥潭的游客救出;20日早晨7时许,青大附院崂山院区急诊科护士迟一勋,飞身跃上急救平车为患者做心肺复苏;20日下午4点多,一位老人在第一海水浴场不慎溺水,几位“巧克力大爷”立刻参与救援……相关视频在社交平台引来无数点赞。


看到一个个生命转危为安,让人们紧紧揪着的心放了下来,心头涌动着一种力量。这力量来自于一个又一个青岛好人。在这座城市,几乎每隔一段时间就会看到救人的消息,有时是入水救人,有时是街头急救……全都是一股救人急难的英雄气。就像25岁的迟一勋所说:“如此惊险的抢救我第一次遇到,我当时只有一个想法:救人!”不自我美化,不自我标榜,也不唱高调,只是一种责任感加上专业精神。就像“巧克力大爷”救完人后悄然离去,“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这也让人想起今年春节期间在栈桥救人的“蓝衣大哥”刘磊,他说:“在海边救人,我从小就目睹过,我的爷爷辈、父辈都曾在海边救过人。不管谁遇到危险,我相信青岛人都不会坐视不管。”



这就是青岛的“好人传统”,让侠义之风深植于城市血脉。这种传统绝非偶然,除去“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之外,也是因为有良性的机制。在青岛,人们对于好人好事渐渐习以为常。这种“习以为常”不是熟视无睹、缺乏感动,而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对于城市的信任。近年来,《民法典》《医师法》等法律法规鼓励好人放下顾虑,勇敢施救,利用专业技能见义勇为。从党委政府到社会各界,都在为好人点赞,为文明助力。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制度,引导人心向善,确保好人好报。一旦发现好人好事,各相关部门都会及时启动“见义勇为”认定程序,如果符合认定条件,就会给予表彰和奖励。众多的青岛市“文明市民”“山东好人”“中国好人”等,为广大市民提供了引领,树立了标杆。


这种“好人传统”,也渐渐形成了“好人效应”。今年,“巧克力大爷”爆火,成为青岛的“新特产”。有网友说,“每个大爷的手上,都有几条人命,救人一命的那个‘命’!”还有网友说,别看他们平时在海边很悠闲,关键时刻他们去救人都是“嘎嘎猛”。这其实就是“好人效应”的一种体现。“巧克力大爷”已经成为这座城市赏心悦目的风景线,网友追捧他们,除去辨识度高之外,也是因为他们身上的家常色彩,更真实、更可亲。在他们一次又一次看似偶然出手的背后,折射的其实是内心深处文明的力量,而正因为有良好的社风、民风、家风,才会激发若干个高光时刻。


其实,“青岛好人”是这座城市一种特产,就像啤酒一样,让人体味到另一种醇厚。只要人人见贤思齐,从我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让心灵与心灵同频共振,热血与热血汇成海洋,我们的城市就会更美好,生活也会更幸福。


责任编辑/王学义

分享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