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海评说 | 刀郎的新歌,卖的是什么刀?

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 评论员 王学义


最近,刀郎新歌《罗刹海市》开启霸屏模式。一边听歌,一边谈论歌词背后的八卦,很多人都被逗乐了。人们都在猜:刀郎这首歌里,究竟藏了几把刀?



1


第一刀“力劈华山”。


《罗刹海市》虎虎生风,借了传统文化的力。其歌词取材自蒲松龄小说《聊斋志异》中的同名故事《罗刹海市》。“罗刹国向东两万六千里,过七冲越焦海三寸的黄泥地;只为那有一条一丘河,河水流过苟苟营……”小说本身就有讽刺意味:某日,一位叫马骥的中原人去罗刹国经商。他发现罗刹国人长得都奇形怪状,且以丑为美,以丑选官。一开始,人人对长相俊美的马骥避之不及。后来马骥把脸涂得漆黑,大家反而交口称赞,该国国王还因其“貌美”封他为官……在传统文化大行其道的今天,刀郎有了这种根底,可以大开大阖,力道也霸气了些,纵使有点“骂街感”,但仍披了一件文化的衣。


第二刀“夜战八方”。


蒲松龄在小说中讽刺的是:“花面逢迎,世情如鬼”。那么,这首歌里讽刺的是什么?千万别说他没讽刺,谁都能听出里面的刺儿来。比如,“勾栏从来扮高雅,自古公公好威名”“岂有画堂登猪狗,哪来鞋拔作如意”等。有人说,这是讽刺乐坛“虚假繁荣”;有人说,这是讽刺流量文化下的“以丑为美”;有人觉得,只要歌词辛辣了,无论讽刺什么乱象都过瘾……放在夏天这个容易上火的季节,听这首歌会让人不知不觉心跳再加快一点。


2


第三刀“回风拂柳”。


很多人将《罗刹海市》与之前主流乐坛的几位大咖联系在一起,说是恩怨。说实话,那段往事或许谈不上恩怨。因为恩怨的双方大体对等,而当时刀郎给人的感觉是完全弱势的,似乎就是被人“欺负”了。无论歌手还是其他文艺从业者,面对砸下来的“大词儿”往往都无能为力。比如,“不具备审美观点”“没什么品质”“是中国流行音乐的倒退”等批评,只能让人硬挨。刀郎这首新歌,有没有对当年的大咖进行讽刺呢?不得而知。但听听这首歌,还是能感觉到不小的怨气。


根据常识,一件作品发布后,它就有了自身的生命力。受众听到什么、想到什么,那是受众自己的事。这本身就是一个再创作的过程。如今,人们把这首歌与那些宿怨联系在一起,引发无数热议,也让讽刺意味变得更强。当然,你可以把刀郎想得“格局大”一点,一切纯属“误伤”,也可以觉得,他就是要快意恩仇——但是,这一切已经不再重要。众声喧哗里,刀郎本人没有说话,他说了人们也未必会信。大咖们也没有吱声,毕竟这太尴尬了,似乎谁吱声谁可能就是那“马户”或“又鸟”。



3


第四刀“流星赶月”。


沉寂多年,一曲爆火,刀郎这番复出声势不小。这一次,他的路数依旧是盯紧“下沉市场”。2004年,刀郎发行首张专辑《2002年的第一场雪》,以270万张的正版销量和比正版更高的盗版销量,让“刀郎热”蔓延大街小巷。在某种意义上,正是那首歌开启了“神曲”先声。而今,短视频时代,神曲已是常规操作。而刀郎还是能够以更加狠辣的姿势,携风带雨归来,不能不说确实有几把刷子。


在刀郎的“刀谱”里,到底还有多少刀,谁也说不清楚,但一块石头丢出了“漫天水花”,已经算相当成功了。今后,他的路怎么走,人们都会看着。所谓“用舍由时,行藏在我”,希望他走出自己的风格,唱出更好的歌。


责任编辑/王学义

分享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