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个月走访420位抗美援朝老兵,他徒步万里勾勒“老兵地图”

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7月29日讯 “第52位”,临近八一建军节,即墨区融媒体中心工作人员傅中魁在“老兵地图”上轻轻打了个钩,图上记录了他今年以来看望慰问抗美援朝老兵的数量。看着“老兵地图”上的一个个名字,他的神情有些凝重:“几乎每个月都有老兵去世的消息传来,如果没有及时记录抢救,许多老一辈的故事将会在历史中消失。”

傅中魁口中的老兵,是他撰写的《我的抗美援朝——即墨区抗美援朝老兵访谈录》一书中的主人公。

2020年,国家决定为健在的志愿军老兵颁发“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纪念章。从事媒体工作、一直关注抗美援朝老兵群体的傅中魁,从区退役军人事务局工作人员那里得知,全区参战的1万余名老兵尚健在的仅有530人。

“每一位老兵都是一部活着的历史,都是一本内涵丰富的教科书。我希望能找到他们,把他们的故事记录下来。”傅中魁向区退役军人事务局、人武部领导提出了自己的想法,三方一拍即合,随即一起研究名单、查询档案、联系家人。接下来的近一年时间里,傅中魁徒步1万余里,走访420位抗美援朝老兵,重点采写了75位老兵的故事并整理成书,赠送给区里所有健在的抗美援朝老兵。

在他的采访对象中,最年轻的86岁,最年长的101岁。“采访时,我每天都被他们的故事感动着。尽管他们容颜已老,步履蹒跚,有的甚至久卧病榻,但追忆起那段青春岁月时,依然无怨无悔。”傅中魁坦言,这是他30年记者生涯里最艰难的一次采访,“这40万字有一半的采访是贴在他们耳边,问一句、写一句才完成的。很多时候我都想放弃了,是老兵质朴的感情让我坚持了下来,他们的故事都值得被认真倾听和记录。”

采访老兵江处世时,老人几乎是哭着给傅中魁讲故事的,讲到十几岁就给地主放牛时哭了,讲到牺牲的战友时哭了。江处世的家人告诉傅中魁,他本不是感性的人,没想到有人专程来听他的故事,这才打开感情的闸门。

采访老兵李子忠时,傅中魁正准备起身告别,老人突然叫住他:“大侄子,我给你唱首歌吧!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老人铿锵有力的歌声,让在场的人无不动容。

采访老兵张吉善时,老人身体不好,无法起身。傅中魁临走前,他突然吃力地举起右手敬了一个军礼。傅中魁躬身再别,他的手仍未放下。

谈及采访中的难忘场景,傅中魁说:“英雄迟暮,老兵不朽。在他们身上,我感受到中国军人最深沉的信仰。”采访结束后,傅中魁一直和老兵们保持着联系,并手绘了一张“老兵地图”,详细记录着老兵的姓名、住址,方便每年逐人走访慰问。

“当侄子读了爷爷的战斗故事,表示长大后也要去当兵时,我知道,红色家风在传承……”《我的抗美援朝——即墨区抗美援朝老兵访谈录》发放仪式上,傅中魁陆续收到抗美援朝老兵后人发来的短信。

参加过长津湖战役的刘承渊老兵去年清明节去世了,他的儿子刘宗杰说:“我听我爹念叨了一辈子的故事,直到看了这本书,我才深刻地感受到我爹是个多么了不起的人,我和我的子孙后代都会以我的父亲为荣。我爹走的时候,是抱着这本书走的……”

虽然全身心投入记录下了不少人的英勇事迹,但傅中魁仍感到痛心和遗憾。“书还没有写成,有三位老人走了,等到我给他们送书时,又有三位老人走了。这几年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有老人去世的消息传来。我常常问自己,如果再早十年、早五年,哪怕是早三年开始行动,是不是就能记录下更多的故事,是不是就会留下更少的遗憾?”

谈话间,他的声音几度哽咽……(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王涛 通讯员 孙静秋 文/图)

责任编辑:王逸群

分享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