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态度的思想者
当前,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已经成为全球绿色发展的必由之路。围绕绿色低碳创新开展务实、紧密的国际科技合作,是解决跨国、跨区域科学难题,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
7月26日至28日,“2023国际绿碳科学大会”在青岛举办。大会吸引了来自全球19个国家和地区的300名专家参会,围绕全球及我国能源产业绿色低碳转型发展中的热点、重点、难点,分析机遇挑战、谋划战略布局、探索发展路径、提出政策建议。
对于已经跻身全国低碳城市前列的青岛来说,必然要从其中汲取“科技养分”,进一步打造绿色低碳发展“青岛样板”。
这样一个重量级的大会为什么选在青岛召开?什么原因让全球专家愿意为青岛建言献策?要回答这些问题,就不得不提青岛“双碳”之路上的率先尝试。
202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支持有条件的地方率先“达峰”。经济发达地区以及清洁能源较丰富的地区被寄予厚望。符合上述条件的青岛,“双碳”之路启程颇早。
青岛2012年获批山东首个国家低碳试点城市,2021年获批全国首个“绿色城市”建设发展试点,低碳工作已经推进10年。
其间,青岛成立了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担任组长的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了多部门共同参与的工作协调机制,统筹推进各区市、各领域“双碳”工作。
近年来,青岛还从顶层设计出发,搭建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编制碳达峰工作方案,建立“双碳”重点项目库,出台碳达峰碳中和标准体系建设指南。同时推动科研机构、高校和企业加大“双碳”技术创新和成果应用,为碳达峰碳中和提供技术保障。
现在,青岛碳排放强度实现了明显下降,并且跻身全国低碳城市前列。根据《中国净零碳城市发展报告(2022)》,在30个城市净零碳发展水平总排行中,青岛排名第三,在全国凸显了“领跑”之势;近日,生态环境部发布的《国家低碳城市试点工作进展评估报告》显示,青岛结果为“优良”。
更何况,与“碳”这个看不见、摸不着的元素“和平共处”,实现“双碳”目标,不是某一个行业、某一个领域的工作,需要综合解决方案。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化工大学校长谭天伟也强调,绿色碳科学本就是前沿交叉学科方向。在这方面,青岛的实力也已经跻身全国“第一梯队”。
北京化工大学教授邱介山说,在青岛,以中国科学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为代表的科研机构,在新型储能材料与器件、生物资源高效高值利用、泛能源大数据等领域处于全国乃至全球领先水平。
科技的动力是长久的动力,决定了未来发展的速度和质量。从这个维度来看,青岛能汇聚全球绿碳领域的“最强大脑”也底气十足。
做书本的纸张、纸上的油墨、衣服上的拉链、鞋上的魔术贴……环顾四周,“碳”无处不在。它既是所有生物分子的基础,也贯穿了人类的衣食住行。
但随着工业化和现代生活方式的推进,大量的二氧化碳被释放到大气中,给地球带来了巨大负担。在100多种化学元素中,我们对碳元素既充满喜爱,又心怀忌惮。
但为了减少碳排放而牺牲经济发展,未免畏首畏尾、顾此失彼。用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升级,让传统产业“脱胎换骨”,既能促进产业发展,也能减少碳排放,实现经济发展与绿色低碳“美美与共”。
日本工程院院士、日本国立富山大学教授椿范立早就抓住了这样的机会。以化工产业为代表,青岛的传统产业面临转型发展的命题,需要科技赋能;椿范立携手青岛能源所围绕工业催化领域展开密切合作,推动了传统能源的清洁化生产。目前,相关成果已在山东企业完成小试,距离实现产业上大规模推广,推动低碳能源工业化“从0到1”近在咫尺。
铁系梳枝丁戊橡胶高性能轮胎产品
此外,“青岛产”的枝化丁戊橡胶新材料、生物天然气、二代生物柴油等成果也已成功赋能产业转型升级,为能源结构调整奠定了技术基础。
当下,围绕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和能源结构优化调整,落实“双碳”战略,是青岛乃至山东产业转型、进阶发展的关键,也是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题中之义。
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研究员胡强看到了青岛、山东在低碳发展领域的优势。
作为农业大省,山东为生物质能源的利用和开发提供了丰茂的原材料;作为能源大省、化工大省,对传统能源的需求量大,为新能源成果的落地提供了广阔的产业空间;作为水产养殖大省,对藻类、贝类的研究和养殖,对于固碳事业影响深远,毕竟每生产一吨藻类生物,就相当于“锁住”了1.8吨二氧化碳。
“串联”前沿创新成果和产业转型升级,科研机构要“接地气”。胡强建议,在绿碳研究领域,研究院“向下”走,了解产业需求的同时给出解决方案;经济发展则要“向上”提需求,利用前沿科技成果提速发展。
在科研和产业的“双向奔赴”中,科学对技术转化和产业升级的推动、对低碳发展方式的助力就变得水到渠成。
当前,绿色低碳的发展模式风靡全球,青岛正加码推进低碳试点城市建设,争做碳中和“先锋”城市,争创全省乃至全国碳中和先行示范区。
锚定建设现代产业先行城市,青岛在全省也担当着深化新旧动能转换、建设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强龙头”的责任。
在“双碳”目标和产业升级的倒逼之下,青岛推动生产和生活体系向绿色低碳转型,在国内率先实现碳排放达峰,需要进一步明确实施路径。为此,青岛要重点布局能源绿色低碳转型、节能降碳增效、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城乡建设绿色低碳发展、构建绿色低碳运输体系等领域。
2023国际绿碳科学大会
但也要看到,青岛虽具有较好的低碳基础,仍面临着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优化空间有限、内部挖潜减排的难度较大、短期内难以实现能源消费增长与碳排放脱钩等困境。
从这个角度说,青岛还要多举办这样的全球行业聚会,让研讨内容覆盖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开发、产业应用的全链条,有效促进青岛绿碳领域跨学科、跨领域的协同创新和成果转化。
在“智库聚会”上汲取智慧,青岛将以绿碳科技为引领,支撑碳达峰方案落地,在科技创新的“加持”下早日实现碳达峰目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