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海快评 | 一部电影能给反诈带来什么?

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 评论员 王学义

这两天,电影《孤注一掷》爆火。自点映开启以来,这部电影俨然已是票房黑马,同时也成为舆论热点,吸引了诸多流量。

作为一部反诈题材电影,《孤注一掷》跳出了人们印象中的说教模式,采用了一种更凌厉、更残酷的表现方式,于是观众看到了很多令人毛骨悚然的镜头。影片中,人一旦被骗到境外的诈骗窝点,很可能就掉入了“地狱”,无论是诈骗分子,还是当地的村民、警察,都是黑色链条中的一环。这样的情形,我们在一些新闻报道中也曾看到过,但电影镜头具有更强的冲击力,更加触目惊心。

诈骗是朝人性弱点动刀,而《孤注一掷》戳中了人们的痛点。如今,人们钱包里已经很少放现金,似乎不用太提防小偷了,但骗子成了心腹大患。还记得今年上半年那条“上门枪毙”诈骗短信,在人们嘲笑“骗子弱智”的时候,专家出来说明,这种“一眼假”的信息其实是骗子在筛选潜在受害者。还有AI换脸、合成图像和声音等,诈骗手段几乎无孔不入。这样的情况,怎能不令人担心?而几乎每隔一段时间,都会看到有人被引诱到诈骗窝点的新闻。基于这样的心理,人们观看《孤注一掷》,很容易产生共情。“多一人观影,少一人受骗。”电影这句宣传口号,虽然只是口号,但积极作用还是有的。


整体来说,这部电影挺好看的,只是静下来分析,就会觉得后半部分有些问题。简单来说,就是前半部分像是真的,后半部分像是编的。后半部分的逃跑、营救等剧情,一看就是商业片的模式,跟前半部分节奏不同,显得有些不搭。令人欣慰的是,王传君演得不错,摆脱了反派的脸谱化设定,有了内心的挣扎,比较立体。

这部电影成为舆论热点,不是题材问题,而是因为点映。点映一般是指片方选择在个别影院放映还未正式上映的电影。《孤注一掷》在8月5日、6日开启点映,排片却一度超过20%,因此被很多网友质疑“吃相难看”,但也有人认为是“市场行为”。客观来看,目前国家尚无关于点映的明确规定,说“市场行为”并没错,但从字面意思也看得出,“点”不是“面”,“点映”也不是“公映”,排片超过20%还叫“点映”,人们没意见就怪了。假如在这个问题上没个是非观念,以后恐怕就不存在“点映”这一模式了。疫情过后,电影院的日子终于好些了,但环境还是需要好好呵护。盲目地内卷,“卷”不出海阔天空。

其实,《孤注一掷》讲述的是一个个剑走偏锋的故事,用于警世和劝善。而电影的推广过程中,也该想想“剑走偏锋”的问题,看看如何避免“孤注一掷”,让路走得更稳更远。

责任编辑/王学义


分享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