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8月14日讯 在市南区龙口路41号院,有些人可能不知道张台泉是谁,但说起“裁缝老张”左邻右舍却都赞不绝口。1991年,张台泉凭借在职高学到的缝纫裁剪技术,谋划着从事服装加工修改工作,在几经选址后,“台泉夫妻服装店”最终开在了龙口路41号院门口旁的小屋里。小屋不大,也就5平米,里面满满当当放满了缝纫机、布料、成衣,正是这间不起眼的小屋,后来却成为龙口路41号大院的“幸福中转站”。
他是热心的小裁缝,也是称职的“大管家”。裁缝铺开张后,居民发现这个小伙子的手艺很好,“裁缝小张”的名声渐渐在大院传扬了出去。就这样,周边的大姨、大姐们经常拿着花样、布片来找张台泉请教制衣缝补的问题,他热心耐心地解答指导,有时甚至直接上手帮忙做好;遇到街坊邻居送来需要简单缝补的衣服,他总是顺手补好,笑着婉拒不肯收钱。于是,居民有事没事就爱去裁缝铺外边坐着唠唠嗑,家长里短的小事也会找张台泉帮忙。
大院里有一个老下水道,因为管径窄容易堵塞。从2013年开始,张台泉便主动揽下了定期清理的任务。2018年夏天,大院下水道因突发暴雨堵塞,整个大院短时间积水严重。一楼居民孟女士眼看暴雨雨势不减,就给张台泉打了电话。接到电话后,张台泉便立刻赶来,此时下水道附近的积水已到腰部,他就深吸一口气,憋气蹲进污水里清理,直到下水通畅,院里积水下降。暴雨过后,孟女士很是感动,给张台泉送来了绣有“雪中送炭、为民排忧”的锦旗表示感谢。
开在大院门口的裁缝铺,远远看过去像是一间传达室,在这30多年里,裁缝铺也确实承担了传达室的功能。“小张,我把菜先放你这儿哈。”“小张,一会送牛奶的来,你帮我收一下,我出去溜达一圈。”“小张,我把这些钱放在你这里,一会收水电费的来,你给她就行。”“小张,看到我孙子放学回来,你帮我把钥匙给他”……无论是报纸、信件、蔬菜、牛奶、快递、自行车,还是钥匙、钱,大家都很放心地交给张台泉暂为保管,而他也总是乐呵呵地答应下来,从未出过差错。
院里的曹阿姨就说,自从裁缝铺开在这儿,大院安全了很多,大家生活也方便了很多。虽然“大管家”这个角色有时也会耽误张台泉的本职工作,但张台泉觉得,邻居之间就该互相帮忙,这是大家伙儿对他的信任和认可。
大院里有一位阿姨,儿女平时不在身边,只是定期来送生活费。2015年左右,阿姨患上了阿尔兹海默症,张台泉得知这个情况后,不放心她独自生活,于是每天早晚两次去看望老人,帮忙打扫卫生、扔垃圾、陪老人聊天。日子久了,老人便觉得张台泉是自己的孩子,每天都盼着小张过去看她,还经常向小张要生活费。张台泉便时不时地给老人贴补十元、二十元,一百二百的时候也有,一给就是两三年,却从来没有让老人还过。有时候邻居看到,都劝他:“小张你别给了,老人记不清事儿,这钱都是有去无回的。”但是张台泉每次都说:“大姨拿钱是去买吃的,不是乱花钱,不给她钱,我怕大姨吃不好。”
做好事不容易,几十年如一日坚持做好事更不容易。从“裁缝小张”到了“裁缝老张”,30多年,张台泉坚持乐于助人、奉献社会,他总是说:“为他人多帮一份忙,我也就多一份快乐。”(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余博)
责任编辑:王亚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