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态度的思想者
8月16日下午,“市直企业擂台”在市级机关会议中心举行。市委书记陆治原主持会议并讲话,市委副书记、市长赵豪志作工作部署,市人大常委会主任王鲁明、市委副书记张惠出席。
市直企业擂台
7月18日召开的全国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动员部署电视电话会议,被认为是新一轮国企改革启动的标志。以提高核心竞争力和增强核心功能为重点的改革,将是每一家国企面对的核心命题。而发挥好国企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中的重要带动作用,建好、用好、管好国有企业领导班子队伍至关重要。
在这个背景下,在冲刺三季度、决战决胜全年的关键时点,青岛举办“市直企业擂台”,且书记市长现场“督战”,更显意味深长。
这场擂台赛不仅是对市直企业“关键少数”能力、担当、作为的集体“检阅”,也为青岛国企进一步明确发力方向,拧紧责任链条,激发改革创新凝聚了更大动力和活力。
与城市发展“共舞”
与超200万户市场主体相比,青岛29家市直企业“数量级”不高。但是,这个群体体量大、贡献度高,是全市“稳增长、促发展”的中坚力量。
截至2022年底,29家市直企业资产总额2.7万亿元、营业收入6503.1亿元、利润总额358.9亿元,同比增长4%、12.7%、-6.9%;2023年上半年,市直企业三项指标分别为2.9万亿元、3350.8亿元、197.1亿元,同比增长8.0%、10.2%、7.5%。
今年上半年,正值青岛城市更新和城市建设三年攻坚行动关键机遇期及实体经济振兴发展关键窗口期,青岛市直企业匹配城市发展战略建立了“双千亿”项目清单,在加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力度的同时,培育壮大战略产业引领产业链延伸发展,项目个数、投资额度均超过去年同期水平——总投资5354亿元的157个项目,已开工投资112个,开工投资率达71.3%,已完成年度计划投资246.05亿元,同比增长10.9%。
胶州湾第二海底隧道首台盾构机“国信号”首发
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动能,更要为保障民生发挥有效作用。上半年,公共服务类企业积极为民生提供基础设施和生活服务。其中,青岛机场航班起降架次、旅客吞吐量、货邮吞吐量,分别同比增长84.4%、123.3%、13.6%;城运集团客运量累计完成3.2亿人次;地铁集团运营线路7条,累计运营1421.94万列公里,累计运送乘客2.1亿人次;能源集团为169.14万户提供供气服务,为119.76万户居民提供供热服务;水务集团累计完成供水总量1.9亿立方米,同比增长2.86%。
拉高标杆,互学互鉴
市直企业质量关乎青岛经济发展全局,其国有属性还意味着特殊的责任担当——作为管理者,打理国家、人民财产,需要按期向出资人汇报工作。


紧盯“关键少数”
在擂台上,部分市直企业负责人坦言,当前经济发展环境的不确定性较多,企业经营面临较大压力和挑战。但从更深层次看,核心还是企业自身存在一些亟待提升改进之处。比如,有的企业创新意识不强、资本运营效率不高、品牌溢价能力有待提升等。
对待这些问题,市直企业负责人毫不遮掩,体现了对推进企业高质量发展的信心和决心。事实上,这些痛点难点,也是新一轮国有企业改革要啃下的“硬骨头”。按照国务院国资委统一部署,下一步,国有企业要以服务国家战略为导向,以提高核心竞争力和增强核心功能为重点,扎实推进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
如何让改革举措做到“形神兼备”,青岛的破题思路之一,就是加强顶层设计,紧盯“关键少数”,“市直企业擂台”正是改革“动真格”的一种创新探索。
从某种意义上说,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家精神的一个反映和扩展,关乎创造与冒险、合作与进取。而“关键少数”在国有企业中的独特地位,决定了企业的组织创新、管理创新、价值创新等“冒险”活动需要由“关键少数”来承担。
面对复杂的外部环境,国资国企要于变局中开新局,“关键少数”要审时度势,善于抢抓机遇;要一锤定音,敢于迎难而上;要亲自抓改革,以上率下,带动“绝大多数”的履职尽责。
当前,正值青岛城市更新和城市建设三年攻坚行动关键机遇期及实体经济振兴发展关键窗口期。以“市直企业擂台”为契机,期待青岛国资国企在“关键少数”的带领下,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的良性互动,以扎扎实实的大担当创造实实在在的新业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