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家“吐槽”青岛 | “要用未来眼光去布局未来产业”

青岛日报2020年11月4日6版


开栏的话

企业是市场的主体,也是创新的主体,成全企业家就是成全青岛高质量发展。

当下的青岛,正在全力建设“创业城市”,要更好地为企业家创造更大价值提供开放创新、便利舒心的发展平台,打造最适宜的发展生态,认真倾听企业家的心声,切实解决企业的诉求当是推动工作最重要、最直接的“路径”。

企业家对城市未来发展有深深期许,也有不少中肯的意见和有价值的建议。加快建设创业城市,就不能让企业家望眼欲穿、有苦难言。 自今年3月以来,青岛市开展“我爱青岛·我有不满·我要说话”民声倾听主题活动(“三我”活动),通过政务服务热线等渠道,在半年间已收到259万条意见建议。“吐槽”也成为推动城市发展的一股力量。

从今天开始,本报推出“我爱青岛·我有不满·我要说话——企业家‘吐槽’青岛”专栏,倾听企业家心声、搭建政企沟通桥梁、提升政务服务水平、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

每一位企业家的背后,都是一部艰辛的奋斗史、了不起的成功史。而企业家聚集的城市,也必定是一座奋斗的、成功的、寄托着希望和梦想的城市!

“要用未来眼光去布局未来产业”

在全市企业家座谈会上,企业家们就企业发展的热点难点问题表达诉求

在全市企业家座谈会上,不同行业的企业家们坦率地发表意见,就企业发展的热点难点问题表达期盼和诉求,比如相关政策落地不够及时、创业环境有待完善、审批环节略显复杂等等。来听听他们都“吐槽”了什么。

春光里产业资本集团创始人杨守彬:

在推进青岛智谷工程、招引百家企业落地的过程中,我们越来越发现青岛在思想观念上需要提升和改变。各个区市都特别喜欢从我们落地的企业中去挑选那些投资规模大的,但对于那些相对高技术含量、轻资产的新经济企业却不是那么感兴趣,实际上这是一个特别落后的思维。过于现实就是短视,必须要用未来眼光去布局未来产业。对未来新经济不能拥抱、欢迎甚至吸引的话,我们错过的不仅是现在,更可能是未来。我们应该树立未来思想和未来眼光,打造未来政策,做未来的产业布局。

双星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柴永森:

室外试车场是汽车和轮胎研发必不可少的基础平台,青岛市提出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和轮胎产业,但目前青岛市还没有一个室外试车场,大部分产品只能在外地研发或青岛研发后到外地测试,这不仅会影响产业的健康发展,也会影响到高端人才到青岛工作。

伟东集团董事长,青岛市社会组织总会会长、青岛市行业协会商会联盟主席王端瑞:

青岛地区商协会的主要问题表现在经费不足、自身创收能力受限、市场活跃度不高、市场化拓展力度不够、专业稳定的人员较少、开展行业活动的动作比较单一、创新力不强等等。希望政府部门能给予商协会更多资金、税收、人才等方面的政策支持和激励,优化商协会发展环境,以联系服务为主,减少行政干预,优化办事流程,为商协会提供舞台,敢于为商协会站台,协助开展各种交流合作,释放公共服务项目,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助推青岛商协会发展。

青岛特锐德电气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于德翔:

青岛胶东机场、青岛地铁等重大项目均有充电及输配电设施采购需求,但由于沟通机制不顺畅,导致青岛很多优势企业在市级重大项目中沟通成本高、中标难度大。建议借鉴深圳、北京、成都等城市经验,成立重大项目建设产业链联盟,明确联盟企业产品技术和服务本地化。

深圳同创伟业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山东负责人张媛媛:

我们这只基金是一只省市区三级引导基金,在深圳等城市我们申请这种三级联动的基金可以是“并联”走的,比如省里申请、市里申请、区里申请是同时审批同时过会,但在山东省和青岛市,必须先等省里过会,再等市级过会,然后再区级过会,这其实是一个“串联”的关系,效率非常慢。

青岛医保城集团董事长马守军:

青岛对企业家关心关爱,座谈会上企业家的建议建言也都是真话实话。目前青岛营商环境非常好,在于顶层非常给力,但基层需要跟进。跟企业打交道的多是基层官员,感觉差距还很大,如果能把顶层对企业家的关心关爱落到基层上就更好了。

青岛云路先进材料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李晓雨:

在政策上,各区市因经济水平不等,导致同类政策力度不同,建议对入选企业开辟政策扶持“绿色通道”,打破区市界限,按最大力度顶格扶持。如在支持企业上市方面,崂山区已出台《加快推进企业上市实施意见》21条,明确给予企业上市前两年区级主要经济贡献的100%,后三年区级主要经济贡献的50%奖励,上不封顶。如建立全市的上述龙头企业库,是否可以探索库内非该区市企业亦可享受该扶持政策。同时,加强政策迭代升级,建议对标其他城市优秀政策,适时引入出台新政策来支持入库企业。(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周晓峰 整理)

责任编辑:刘聪聪


分享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