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社会实践中品尝“真理的味道”

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8月30日讯  “我发现了这本书,就对它有一种情感上的亲切,关注这本书、关注这本书的历史命运、关注这本书的故事,那是非常自然的。”日前,曾为现藏于东营市历史博物馆的首版《共产党宣言》中文全译本 “验明正身”的中国石油大学(华东)86岁退休教授余世诚,通过视频连线,为学校校史宣讲团的同学们分享他与《共产党宣言》的故事。

为追溯红色记忆、品尝真理的味道,深入了解《共产党宣言》中文首译本背后的党史故事及红色精神,中石大筑梦红韵实践队实地走访首版《共产党宣言》中译本发现之路,参观调研东营市历史博物馆、红色刘集教育基地感悟宣言力量,深入调研当地红色文化与乡村振兴的发展道路。

采访东营历史博物馆参观人员 任鑫 摄

用心听,做红色故事的传承者

“新中国成立以后,摆脱了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那个社会历史状况,进入了一个新的天地。那时经历的事情是欢快的、是热烈的、是激情燃烧的,有一种奔放的豪情,怎么把这种豪情融入到自己的事业当中呢?加入共产党,这是很自然的事情。”大屏幕上,86岁高龄的余世诚分享他入党时的初心,让青年学生对加入共产党激情澎湃。他详细讲述了《共产党宣言》背后血与火的故事,实践队队员们真真切切感受到了宣言的力量。

采访刘集后村刘洪燕书记 任鑫 摄

实践队队长任鑫就“青年一代如何从党史这本教科书中汲取营养”这一主题跟余世诚交流时,余世诚深情回忆起他教书育人的岁月,他表示将身边熟知的党史故事融入课堂是他的教学特色之一,这也能让青年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更加积极主动地汲取红色党史的精神力量。“思政课对引导青年学子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意义,他希望同学们多读红色书籍,把马克思主义观点与中国实际结合起来,争做新时代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一席话,让同学们豪情满怀。

在红色刘集教育基地,实践队与东营广饶刘集后村党支部书记刘洪燕深度交流。“这本曾经历过‘血与火的战争洗礼’的《共产党宣言》曾是农民夜校中为乡亲们指引航向的教材。乡亲们或许不知道谁是大胡子,但都知道‘听大胡子的话,就有饭吃,就有地种,就有衣穿!’”刘洪燕红色故事的讲述,让队员们仿佛重历那个年代艰辛及精神力量。而如今的刘集后村已经建立起较为完善的管理机制,生产生活方面党员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群众有问题和困难也向党员反映,党员、群众同心协力共同解决;村里还建了“幸福餐厅”,保障村内老人用餐,提升凝聚力、幸福感。刘集后村坚持传承红色基因,充分利用红色历史资源建设美丽乡村,走出了一条“红色、宜居、美丽、幸福”的高质量发展道路。

参观《共产党宣言》纪念馆 任鑫 摄

用情做,担红色精神的实践者

实践队还奔赴东营历史博物馆调研,深入访谈23位参观者,并和广大游客进行广泛交流。作为中石大校史宣讲团的大学生,队员们在实践中和观众交流,征求如何更好做“讲好红色故事、传承红色精神”践行者的意见建议,聆听观众对如何更好挖掘展示红色内容的意见和建议。

实践队还邀请博物馆讲解员进行了讲好故事方式方法的学习,“专业的讲解员的确是不一样,此次的双向交流让我受益匪浅。我们要全方面向专业讲解员们学习,更好地开展红色讲解工作。”实践队队员蒋学攀表示,通过学习,队员们对讲解技巧、如何做到精准讲解、如何更好地讲好历史故事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体会。

实践队成员与余世诚连线 任鑫 摄

在《共产党宣言》纪念馆,实践队队员与纪念馆讲解员做了深入的交流,并提出计划与其开展校内外红色党史研究共建共享机制。队员们从红色基因中汲取到了强大的信仰力量,把对英烈们的深切缅怀化为强烈的工作责任感和使命感。

“革命先辈的事迹深深感染着我,作为一名党员,我一定要起到带头作用,只要群众有需要,一定随叫随到。”“红色幽灵、雄狮渐醒、鲁北风起、峥嵘岁月、碧血丹心、红色珍藏,我们这次实践一路追寻那段红色记忆,深刻体悟那段血与火的故事。”回程的路上,队员们分享着自己的实践感受、精神心得。

从与余世诚的连线,到实地参观红色刘集,再到现场调研红色文化与乡村振兴,队员们重走宣言发现之路,体悟红色文化,感受到了中国共产党诞生、成长、壮大的历史。正如他们在实践报告和在网络上发表的感言一样,“汲取力量、坚定信仰,将宣言精神发扬光大,在学思践悟中坚定理想信念,在奋发有为中传承红色基因。”(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王世锋 通讯员 任鑫 陶亦平)

责任编辑:周晓

分享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