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4000公里,11名藏族骨关节病患者来青圆梦

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9月3日讯 “我的妈妈膝关节疼痛十多年了,现在只能在家里做做饭,已经很久不能出门了,之前她吃了好多药,试了很多方法都没有效果,感谢青岛,感谢市立医院的医护人员给了我妈妈希望。”从西藏日喀则市前往青岛的飞机上,拉巴琼达拉着母亲次仁普尺的手表达着感激之情。她和妈妈最大的希望就是手术成功后,两人能够一起行走在青岛海边的沙滩上。

9月3日上午,来自西藏日喀则市的11名藏族同胞在青岛市市立医院成功接受骨关节手术,同时青岛市援藏公益项目暨青岛市市立医院“高原疾病”救治项目启动,青岛将进一步加大对藏区医疗卫生健康工作的帮扶力度和范围,让更多藏族同胞在“家门口”即可享受高质量的医疗服务。

跨越4000公里 藏族患者来青岛圆梦

受高原地理气候等因素影响,骨关节病是西藏当地的高发疾病,受限于藏区的医疗条件,很多藏族同胞无法及时得到治疗,不得不常年拄拐生活,不仅身体承受着病痛的折磨,日常工作生活也受到严重影响。

此前,在青岛第十批援藏干部人才组、桑珠孜区卫健委的大力支持下,青岛市市立医院在桑珠孜区开展援助工作的魏见伟副主任医师带队,前往各乡镇开展患者筛查。此次来青的11位藏族同胞主要是农牧民,大多有多年的关节疼痛、损伤等病史,其中包括9名女性患者,年龄在55到62岁。

“上次您也来过吧?”陪同藏族患者前来就医的家属中有一个熟悉的面孔,医护人员发现后立即上前跟次旺卓玛打招呼。今年4月,次旺卓玛陪婆婆来青接受了手术治疗,效果非常好,这次她是陪着妈妈来做骨关节手术。

“婆婆的手术非常成功,她现在已经能下地干活了。”次旺卓玛开心地向医务人员表达感谢,“我妈妈的腿也疼了很多年,连上厕所都费劲,更别说干活了。”这次来青岛,她希望妈妈能和婆婆一样,经过青岛市市立医院专家们的治疗,不再被关节疼痛折磨。

开通绿色通道 给藏族患者家一样的温暖

11名藏族同胞在8月31日晚上抵达青岛,9月1日,市立医院为他们开通了绿色通道,集中办理入院手术。此前,医院成立了专门的诊疗工作小组,为筛选出的患者远程会诊,预留床位。医护人员从患者的住院日用品、特殊的饮食习惯、病房的布置、手术安排以及术后康复等细节做了充分的准备。9月1日一早,藏族同胞顺利入住病房,并陆续开始术前评估,完善各项术前检查。

市立医院东院区骨关节与运动医学科护士长李云负责藏族同胞们的日常护理工作,小到饮食起居、调配床位,大到术前术后物资和康复器具的准备,她都处处细心准备。“医院根据手术方案提前制定了个性化的出院指导手册,包括出院须知和康复计划等内容,最大限度让远道而来的藏族同胞感受到舒适与便捷。”李云说。

记者看到此次来青的11位藏族同胞都穿着厚衣服。63岁的石塔普赤不仅穿着棉裤,膝关节还缠着毛毡护膝。“这样能保暖一些,腿就不会那么疼了。”石塔普赤说。虽然已是金秋,但青岛和西藏仍然烈日炎炎,常年的关节疼痛让这些藏族同胞不得不穿上冬装,但他们对青岛专家的医术非常有信心,眼神中充满了对康复后新生活的向往。

总院长牵头 3个专家团队同步手术

9月2日,市立医院骨科、康复科、血管外科、心内科、神经内科、呼吸科、麻醉手术科等多学科会诊,为每一位藏族患者量身定制诊疗、手术及康复计划。最终确定为10位藏族患者开展膝关节置换手术,为1位藏族患者开展髋关节置换手术。

为了让藏族患者尽早接受手术,早日康复出院,9月3日,市立医院派出了精锐团队,市立医院(集团)党委书记、总院长、骨关节科专家于腾波、骨关节科戴世友、郭传友教授等组成3个手术团队,同步实施手术。为了提高手术效率,麻醉手术科也提前做好了各项准备,确保每台手术无缝衔接。9月3日下午1时30分,11位藏族同胞的手术全部完成,已经返回病房休养。

救治高原疾病 公益项目启动惠及更多藏族患者

9月3日早,由市红十字会和市立医院联合启动的青岛市援藏公益项目暨青岛市市立医院高原疾病救治项目启动仪式在市立医院东院举行。

记者了解到,青岛市市立医院自1975年就与桑珠孜区建立了紧密的联系和长期的医疗援助关系。48年来,累计20批次39名市立人进入西藏开展医疗卫生援助,他们扎根雪山、情洒高原,累积诊疗患者7000余人次,填补刷新区域医疗技术空白50余项。近两年来,市立医院累计接收3批20名藏族同胞来青手术。同时,医院不断创新援助模式,与桑珠孜区人民医院建立了远程会诊通道,搭建起跨越山海的互联网健康“天路”,市立医院还竭尽所能提供帮扶资金和医疗设备,提升当地医院的诊疗水平。启动仪式上,于腾波介绍,市立医院将继续发挥专业优势,为高原常见疾病的防治和治疗贡献一份力量。(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黄飞)

责任编辑:王亚楠

分享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