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海快评 | 电视“套娃”收费,到底怎么治?

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 评论员 王学义


一项剑指电视“套娃”收费等乱象的专项整治,最近引发广泛关注。近日,国家广播电视总局联合工业和信息化部等有关单位,在京召开治理电视“套娃”收费和操作复杂工作动员部署会。会议表示,要下大气力解决“看电视难、看电视烦”的问题,切实提升人民群众看电视的满意度。


“看电视难、看电视烦”的问题,困扰人们已久。很多所谓智能电视,让人用起来感觉只想发火。从打开电视的那一刻起,很多人就感觉自己“被套路”了。第一时间映入眼帘的就是一段猝不及防的开机广告,熬过广告后,还要保持操作记忆,在应用界面之间频繁切换。一不小心,就会看到一个大大的二维码,提醒“请付费观看”。有时候即便付了费,成为“尊贵的会员”,还是有很多东西看不了。不少网友感慨:“以自己的智商已经搞不懂智能电视了。”对于很多老年人来说,这更是成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这样的电视设置,究竟是智能还是给用户添堵呢?


在商言商,无论电视厂家还是视频平台,想赚钱都无可厚非,但不能把电视机变成针对用户的“联合收割机”。一直以来的电视“套娃”收费,其实就是相关利益方商业博弈的结果。这样的博弈,可能从一开始就没有顾及用户的观看体验,只是把用户当成了收割对象。他们忽视了一点,假如这样执意不尊重用户,就会逼着越来越多的用户远离智能电视。而假如对此放任自流,这个行业也会更加堕落,来自市场的反噬会更加猛烈。


有的商家无视法律法规。比如,关于电视开机广告问题,《广告法》第四十四条明确规定:利用互联网发布、发送广告,不得影响用户正常使用网络。在互联网页面以弹出等形式发布的广告,应当显著标明关闭标志,确保一键关闭。而有的电视开机广告,用户很难找到关闭按钮。对于这样的商家,监管部门应该果断亮剑。


此次部署会强调,电视大屏具有鲜明的公共服务属性,不能任由各种主体跑马圈地。这种表态意味着,智能电视产业链中的相关主体,不能光从自身商业利益最大化的角度考虑,而要兼顾其他环节,尤其是用户的利益需求。对于行业而言,这也是一个自我纠偏、重塑生态的契机,要在社会效益与行业利益之间找到结合点和平衡点。


此次多部门整治电视“套娃”收费乱象,立足的是公共服务,看的是行业长远发展,为的是搭建起电视、平台、用户三方之间的长久关系。如今不仅摁下启动键,还给出了治理时间表,对此我们满怀期待。


责任编辑/王学义


分享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