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复发烧近1月找不出病因,原来是这种小虫惹祸……

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9月5日讯 反复发烧近1个月始终找不出病因,背后的“罪魁祸首”竟然是一只小小的虫子。9月5日,记者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青岛医院获悉,该院近日确诊了一例因为蜱虫叮咬导致的发烧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急诊科专家邓咏梅教授提醒,市民被蜱虫叮咬后不能掉以轻心,早诊早治才能避免病情进一步发展。

“我断断续续发烧20多天,最高烧到了39.2度,5天前又开始发烧,到当地诊所输液治疗好几天也不见好,而且一直找不到病因。”近日,王女士在家人陪同下来到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青岛医院成人急诊科就诊。接诊医生询问得知,近1个月来,王女士除了间断发烧,还有咽痛、畏寒等症状,经过退热等对症处理后,体温降至正常。但5天前她再次发热,体温波动于38至39度,咽痛、畏寒加重,还出现了恶心、呕吐、腹泻等症状。

医院初步化验检查发现,这名患者血白细胞偏低、血小板明显减少,有电解质紊乱,凝血功能、肝功等出现异常。若病情进展,随时可能出现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多器官功能衰竭,患者可能有生命危险。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青岛医院成人急诊科主任缪邈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急诊科专家邓咏梅教授、余剑波教授展开详细的讨论,依据病史、查体、化验检查结果等线索,高度怀疑王女士患上了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检验科的化验结果证实了专家们的诊断。专家介绍,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是一种传染性疾病,主要是由蜱虫咬伤后感染,也可能由携带病毒的动物或人感染。

“一个月前出去游玩,我妈被蜱虫咬了,当时没放在心上,没想到是这个原因。”患者家属说。患者随后转入传染病专科医院进一步治疗,经过积极治疗,患者已无发热症状,血小板也恢复正常,现已康复出院。

邓咏梅介绍,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在我国山东、河南、湖北等省的丘陵、山地、森林多发,且有季节性,每年4到10月为高发期。患者感染后潜伏期多为1到2周,主要表现为发热,重者持续高热可达40度以上,并伴有头痛、乏力、纳差、恶心、呕吐、淋巴结肿大等症状,绝大多数患者预后良好,但是老年人、出现精神症状、有明显出血倾向、有低钠血症的患者预后较为严重。

该疾病隐匿性强、有传染性、诊断复杂、发展迅速、死亡率高。重症患者多于2周内出现急性肾功能损害、心肌炎、心律失常、脑膜炎、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致死率大约为6%到21%。

专家介绍,蜱虫喜欢蛰伏在丘陵的草丛、植物上,或寄宿于牲畜等动物皮毛间,市民在野外活动时尽量穿长袖长裤衣服,不要穿凉鞋,避免蜱虫叮咬,也应注意防止宠物将蜱虫带回家中。被蜱虫叮咬后,要及时到医院就医,不要强行将蜱虫取出,尤其是出现发热、叮咬部位发炎破溃及红斑等症状时要提高警惕,以免错过最佳治疗时机。(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黄飞)

责任编辑:王凤一

分享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