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9月13日讯 有温度的城市应是一座无障碍之城。着力打造设施齐备、功能完善、信息通畅、体验舒适的无障碍环境,是民生所需,更是一道社会治理的“必答题”。
为宣传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无障碍环境建设法》,进一步提升青岛市无障碍环境建设水平,9月11日至12日,青岛市残联组织我市无障碍环境建设促进队队员代表,深入青岛市就医、办事、出行等公共场所,体验无障碍环境建设情况。
“您好,您哪里不舒服?”“我的膝盖关节有些难受,我该挂什么科室?”“我可以帮您挂号,您跟我来。”在青岛市市立医院东院区的门诊大楼入口,门诊导医护士赵金玉熟练地利用手语与前来就诊的听障人士对话。
除了邀请手语老师定期为医院工作人员教授基本手语课程,方便与听障患者交流外,医院还打造了无障碍电梯、低位服务设施、自助终端无障碍设施等,方便特殊群体无障碍就医。
随后,体验队伍来到中国工商银行青岛四方支行,这里不仅在爱心柜台上配备了可供听障人士交流的读写板,还细心为乘坐轮椅的客户提供小桌板等低位服务设施。
在胶东国际机场航站楼四层出发大厅的3号门,一名乘坐轮椅的乘客按下低位召援电话寻求机场帮助,“您好,请问需要什么帮助?”工作人员第一时间接通电话并帮助其解决了出行难题。
“早期对无障碍环境建设的要求,主要是城市盲道、小区公共建筑、住宅出入口坡道等,但现在居民对无障碍的需求更加多样化,包括无障碍车位、交通信号灯语音提示,以及对相关公共服务设施的需求。”市残联相关业务部室负责人表示。
无障碍设施好不好,使用者最有发言权。无障碍厕所在入口宽度、内部空间大小、坐便器高度、洗手盆高度、容膝容脚空间、安全扶手安装等能否真正达标,无障碍电梯、轮椅坡道、无障碍停车位是否规范……此次体验更像是一次“体检”,“无障碍设施如果不达标,就起不到应有的作用。”市无障碍环境建设促进队队员们表示,今年9月1日起,《中华人民共和国无障碍环境建设法》正式施行,对设施建设、信息交流等方面全面系统地作出规定,填补了以往法律政策在无障碍环境建设方面的一些操作性规范空白,也为城市无障碍环境建设提供了更好的遵循。
“体验了‘无障碍’机场,感受到了这里处处人性化、暖心细节控,为我们残障人士考虑得很周全。”现场体验了机场的无障碍设施后,市聋协副主席姜馨田表示,机场内无障碍性设施,包括各处的无障碍标识、微信青岛机场小程序操作、候机登机口红灯闪烁提示信号等,都非常到位暖心。
“无障碍设施是方便残疾人、老年人、伤病人士等特殊群体参与和融入社会生活的重要基础条件。”市北区肢协主席杨萍表示,目前全市大多数公共场所都进行了无障碍设施改造,但有些地方仍存在标识不醒目、无障碍卫生间建设不规范等问题。
“目前部分盲道的建设不符合规范要求,如医院内部人行道未设置缘石坡道、盲道等,个别地方存在盲道被占用的现象。”崂山区盲协副主席高维康也表示,自己很关注信息无障碍建设,也希望越来越多的智能软硬件产品可以更优化、更体贴,更好地适应视障人士使用。
“通过这次‘城市体检’,进一步精准查找出无障碍环境建设方面的突出短板,结合城市更新和城市建设,加快解决短板弱项,让残疾人、老年人、孕妇等群体在城市的生活更加安心、舒心。”市残联相关业务部室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市残联将协调相关单位做好整改工作,加快形成设施齐备、功能完善、信息通畅、体验舒适的无障碍环境,方便残疾人等有需求群体生产生活,切实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为2035年实现安全便捷、健康舒适、多元包容的无障碍环境奠定基础。(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任晓萌)
责任编辑:岳文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