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入多项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青岛地铁7号线文峰路站建设提速

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9月17日讯  “砰、咚,砰、咚……”一朵朵焊花璀璨闪烁、一顶顶安全帽交相辉映、一台台机械设备隆隆作响。在青岛地铁7号线二期工程文峰路站施工现场,工人们坚守在各自岗位上,区间掘进、基坑开挖、钢筋绑扎、混凝土浇筑等各项施工任务有序展开。

7号线二期工程作为匹配青岛城市发展战略和城市更新的重点工程,建成通车后将与1号线“携手”构建起一条贯通六个行政区的青岛地铁南北大动脉,对推动即墨城区与青岛主城区实现同城一体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其中,文峰路站作为7号线二期首个迁改完成、首个开工、首个盾构区间始发的工点一直走在线路建设最前列,不断引进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克服了一个个质量难题,争做质量创优的先锋表率。

创新设计,实现CSM工法首应用

在文峰路站止水帷幕施工期间,特殊的地质结构特点使岩层抗压强度能力达到了8.3-35Mpa,而原设计的等厚度水泥土连续搅拌墙工法(TRD工法)施工仅能切削强度小于10MPa的岩石,按照原工法施工将导致安全质量风险大大增加。为确保施工安全和成墙质量,在青岛地铁集团第二建设分公司的统筹指导下,项目进行了一系列的调研取证、分析计算、可行性论证,创新引入了铣削深层搅拌工法(CSM工法)。

CSM工法施工实体效果

据悉,文峰路站止水帷幕施工采用CSM工法在山东省地铁施工领域属于首次应用,充分满足了青岛市复杂地层条件下的施工需求,为三期线路施工积累了宝贵的施工经验。

创新治理,“量身定制”渗漏难题解决对策

文峰路站临近墨水河,最小直线距离104米,水位埋深2.60-4.50米,补给性强,受不良地质影响,车站底部岩层易渗水和股状涌水,在基坑开挖阶段,侧壁出现了多处渗水,且渗水点随暴露时间不断增多,影响主体结构施工。面对特殊的地质条件,使用传统堵漏方式难以有效解决渗漏难题。

注浆治理

为此,项目部多次邀请专家调研、咨询,根据渗漏水原因不断尝试新的堵漏措施,通过调整浆液配比,改进注浆方式和注浆点位选取等,总结形成了一套坑外地表系统注浆的治理对策,有效地控制了基坑渗漏水,实现了基坑侧壁不渗不漏的优质目标,并编制形成了《基坑渗漏水注浆处置作业指导书》。

创新研发,饰面高性能混凝土凸显成效

为实现主体结构“不渗不漏”且具有饰面免装修的目标,第二建设分公司选择文峰路站作为试点工点,携手施工单位后方公司、项目团队、内外部专家成立了饰面高性能混凝土研究工作小组,创新探索饰面高性能混凝土工程。通过调研严选原材料,开展外加剂、配合比、模板及脱模剂选型、振捣工艺等方面的控制变量试验,进行十余次流动性、粘聚性、保水性、不同龄期强度对比试验等方式,验证获得了性能达标且表观质量优良的最优配合比,浇筑效果抗水能力突出,表观质量色泽一致,无裂缝、色差。

混凝土外观质量观摩

饰面高性能混凝土研究应用成功后,文峰路站先后开展了3次观摩活动,迎接了同线路参建单位、相关政府部门的实地参观,“这款饰面高性能混凝土性能非常好,防水效果出色,并且浇筑成模后内实外美,品质很高”,参与观摩的人员忍不住赞道。

精细管理,助推盾构管片有“颜”有“料”

盾构管片作为盾构区间结构主体,直接关系到区间结构性能、防水性能和耐久性能。作为盾构区间“零渗漏”防治的重要一环,管片质量把控是重中之重,项目部早在盾构区间掘进前便对管片性能外观提升做的大量工作,按照精细化管理要求,项目部派遣专人到管片厂驻场,监督生产原料使用、生产过程规范、养护条件达标等,要求生产流水线引入数字管理平台,对生产过程中的人、机、料、法、环等核心领域进行实时跟踪,远程监控,做到生产有记录、信息可查询、质量可追溯。对管片进场前严格验收,在强度、抗渗能力、尺寸等硬指标达标的基础上,对管片的裂缝、气泡、颜色、缺棱、掉角等外观质量做出严格限制,让管片有“颜值”又有“实料”。

管片外观质量

目前,环秀站—文峰路站区间左线盾构作为7号线二期首个盾构始发区间已开始区间掘进,管片拼装工作正在按部就班地进行中,这一片片内实外美的管片将是盾构掘进渗漏防治“步步为营”的最坚实支撑。

下一步,青岛地铁第二建设分公司将继续锚定建设世界一流地铁“优质”目标不动摇,发挥科技创新和班组建设双轮驱动力量,推进质量管控关键环节入脑入心,为建设“不渗不漏”实体结构立标准、谋创新、保优质,为早日建成“轨道上的青岛”不懈奋斗。(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周建亮 通讯员 屈晟)

责任编辑:周晓

分享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