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饭后跟老伴到家附近的浮山上散步,已经成为市民王先生的日常。在王先生看来,如今去浮山,既能锻炼身体,又能欣赏美景,别提多惬意了。
跟王先生有同样感受的人不在少数。当前,青岛公园城市建设的内涵不断丰富,一座座山头公园、口袋公园、城市公园逐渐走进青岛人的生活中,“推窗见绿、出门入园”已成为寻常景色。除了颇具代表性的太平山和浮山之外,那些散落在方寸之间的口袋公园,更是市民不经意间遇到的惊喜。60个山头公园、223公里城市绿道、113个口袋公园、70条林荫廊道、208处立体绿化……这些“绿色”数字,正是青岛全力构筑“城市生态”新场景的最佳注脚。
“绿色”数字不断增多、功能持续升级的背后,倾注了城市建设者大量的心血。比如,人人都喜欢出门就是公园,但是老城区绿化休闲空间不足,建公园的地从哪里来是个大问题。根据市民实际需求,利用“拆、整、改”等方式,青岛把老城区的拆违地、空闲地等充分利用起来,硬是“挤”出了34个口袋公园,把公园真正建在了群众的“家门口”,让过去的城市“边角料”成了金角银边。
公园城市建设成果来之不易,但如何从“增绿”变“常绿”,也是我们必须面对的课题。俗话说:三分建,七分管。垃圾处理、设施维修、绿化管护……这些事项都需要好好思量。近年来,包括青岛在内,很多城市都在积极探索城市公园的治理问题。比如,8月1日起,青岛太平山中央公园有了物业管家,按照专业化分工,列出绿地养护、环境保洁、秩序维护、设施设备维护四大工作条线,实施精细化管理。另外,还通过数字化技术应用,实现了公园管理的科学化,提高了治理效率,为游客提供了全覆盖的多样性、个性化服务,逛公园有了更多互动互感的户外新体验。
当然,公园类型千差万别,其管理也需区别对待,特别是散落在大街小巷的口袋公园,更应该根据所处区域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这既需要城市治理者不断提升精细化管理水平,也需要全社会共治共享。上海是建设口袋公园较多的城市之一,全市口袋公园数量达到390个,其管理秘诀就是“一园一方案”。很多口袋公园从设计开始,就已经考虑后期养护的便捷性和长效性,在后期的管理过程中,绿化部门还要与市政、环卫等部门联动。武汉则聘请周边居民担任“市民园长”,共同管理好家门口的绿色空间。这些好做法都值得借鉴。
如何书写好公园城市建设的下半篇文章,让不断增长的“绿色”常绿常新,既检验着城市治理的能力,也是“人民城市为人民”的微观体现。期待有更多匠心打造、精心管理的公园,让山水草木更好与城市相融相生。(鞠培霞)
青岛日报2023年9月19日2版
责任编辑:周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