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基因诊断在青岛已常态化开展,阿尔茨海默病治疗有“希望”

三大数据库扩容,新药已投入使用,基因诊断实现常态化

阿尔茨海默病治疗有“希望”

9月21日是第30个世界阿尔茨海默病日,今年的宣传主题是“立防立治,无问早晚”。记者获悉,在科技部“科技创新2030-脑科学与类脑研究”重大项目中,青岛承担了重要使命——青岛市市立医院作为全国5个主要研究单位之一,深度参与“中国健康衰老与痴呆社区队列研究”课题,在2022年到2025年开展生物样本库与检测平台建设,以及阿尔茨海默病早期生物标志物研究。

市立医院脑科中心主任谭兰带领团队承担了课题研究。据谭兰介绍,阿尔茨海默病可防、可控、可治。目前,团队打造的三大数据库生物样板总量超过5000例,阿尔茨海默病的早期基因检测在青岛也已常规开展,用于轻度认知障碍患者的阿尔茨海默病新药已经在海南省临床应用,相信不久后将惠及青岛患者。

谭兰带领团队总结实验进度。

依托三大样本库研究发病机制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目前全球约有超过3000万人患有阿尔茨海默病,中国阿尔茨海默病患者数量居世界第一。阿尔茨海默病是一种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临床上以记忆障碍、失语、执行功能障碍以及人格和行为改变等全面性痴呆表现为特征,给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的经济和精神负担,但阿尔茨海默病的病因迄今不明。多年来,谭兰团队就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病机制、预警诊断的生物学和影像学标记、预防的新策略及治疗的新靶点和新药物开展系统深入研究。

9月20日,记者走进谭兰团队的生物样本数据库看到,在零下80度的冰箱内储存着数以千计的阿尔茨海默病生物样本。谭兰介绍,目前,市立医院已经打造了中国人阿尔茨海默病生物标记和生活方式研究数据库(纳入样本3000余例)、中国北方汉族人群痴呆数据库(纳入样本1000余例)、认知健康和睡眠研究数据库(纳入样本1000余例)。“依托这三个数据库,我们开展大量的队列研究,探索究竟哪些因素影响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生和发展,进而让后续的治疗和预防有的放矢。”谭兰说,基于这些研究,团队发表了50多篇高质量论文,其中部分论文发表在国际权威期刊上。

研究人员打开生物样本库。

治疗早期患者的新药已在海南应用

目前,临床研究认为阿尔茨海默病的主要病理特征是生物标志物Aβ的沉积和磷酸化tau的聚集,而这种病理特征也是目前诊断阿尔茨海默病的金标准。临床上,医生除了病史采集、量表评估等常规诊断和医学影像诊断外,还可以进一步分析患者血液、脑脊液中两项生物标志物的含量,以确诊阿尔茨海默病。

谭兰团队基于三大数据库入库样本的这两项生物标志物研究发现,长期熬夜且睡眠不足的人大脑中会出现Aβ沉积,而每天晚上10点前入睡,且睡眠时间在7到9小时的人,大脑内的Aβ会被自然代谢;长期抑郁或焦虑的人大脑中Aβ沉积较为严重;长期高血压或者收缩压、舒张压之间的压差过大可能导致磷酸化tau聚集。“根据这些研究成果,我们可以得出预防阿尔茨海默病的有效结论,即保持有规律且充足的睡眠、开朗且平和的情绪和健康的血压。”谭兰说,研究显示,坚持定期体育锻炼、多从事刺激性脑力活动、保持正常人际交往、不要吸烟、适量饮酒,以及坚持以蔬菜水果、鱼类、五谷杂粮、豆类和橄榄油为主的地中海饮食等都是预防阿尔茨海默病的有效方法。

研究人员操作超净无菌操作台。

除了预防外,研究Aβ沉积和磷酸化tau聚集对阿尔茨海默病的治疗也有重要意义。“Aβ作为阿尔茨海默病的一个致病蛋白,累积到一定程度时,会导致很多病理性的损害,早期清除Aβ则可以一定程度上阻断甚至逆转疾病的进程。基于这方面的研究,近期,国际上有两种治疗阿尔茨海默病早期轻度认知障碍的新药上市,并已在海南开展临床应用,相信不久后就能惠及青岛的早期患者。”谭兰说。

早期基因诊断在青岛已常态化开展

近期,53岁的市民王女士收到了她的阿尔茨海默病风险基因检测报告,检测结果显示,她分别携带来自父母的两条APOEε4基因,这也就意味着她罹患阿尔茨海默病的风险将近60%,是其他人的10倍以上。看着家中早早确诊阿尔茨海默病的母亲,王女士对这个结果坦然接受。

近年来,对阿尔茨海默病的早期基因检测技术已经成熟,在青岛也已常规开展,越来越多的患者家属选择接受基因检测为自己和家人提前预警。“阿尔茨海默病不是老年病,30岁到90岁的人都有可能发病。根据发病年龄,阿尔茨海默病可分为65岁之前发病的早发性和65岁之后发病的晚发性两个类型。其中,早发性阿尔茨海默病常常有家族史,目前已经发现部分致病基因与易感基因。”谭兰说。

携带致病基因意味着迟早会患阿尔茨海默病,但像上文提到的王女士,她携带的APOEε4基因属于“易感基因”,患病风险比其他人高很多,却不意味着会百分百患病。市立医院诊断、预防、管理、干预一体化可以有效降低王女士的患病风险,延缓她的发病时间。“如果将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病时间推迟5年,患者总体数量将减少56%。”谭兰说。

近年来,青岛依托中国北方汉族人群痴呆数据库展开阿尔茨海默病的基因遗传机制研究,已发现APOE、CD33、MS4A6A和BIN1等9个汉族人阿尔茨海默病的易感基因,确定了其常见的显著关联位点,并创新性地发现阿尔茨海默病的防治新靶点,对未来的基因治疗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黄飞 文/图、视频)

责任编辑:王逸群

分享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