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敏锐的洞察、独到的视角、犀利的思想,解迷局,觅真相。影响有影响力的人。
邮轮旅游,因疫情一度按下“暂停键”。9月29日下午,青岛国际邮轮复航暨“蓝梦之星号”青岛首航仪式在青岛邮轮母港客运中心举行。晚8点,“蓝梦之星号”在青首航,标志着青岛成为全国第三个、北方首批实现国际邮轮复航的城市。值得一提的是,8月11日,青岛率先恢复中韩客班轮客运服务,当天,青岛-仁川客班轮“新金桥5号”与“蓝梦之星号”形成“双客船同靠”,再现港区往日的繁忙与活力。青岛在港口资源、区位交通、产业基础、旅游服务等方面具有发展邮轮旅游的综合优势。2015年,青岛邮轮母港建成投入运营,超大型邮轮泊位可全天候停靠世界最大的25万吨级邮轮,相当于5艘泰坦尼克号,直追中国香港维多利亚港的启德码头。在疫情之前的2019年,这里共接待邮轮游客18万人次,位居中国第六、北方第二。邮轮旅游是国际性港口城市和滨海旅游度假城市的“标配”,也是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重要功能。在中国本土邮轮公司国际邮轮航线全面复航、国际邮轮公司加速回归中国市场的关键时期,此次复航,青岛迎来的不仅仅是邮轮市场复苏的拐点,更是重塑邮轮旅游格局,引领海洋旅游转型,构建海陆联动、互融共生新格局的新机遇。“蓝梦之星号”此次航行,将为游客带来一场“跨国跨城、玩转双节”的邮轮之旅——9月29日,“蓝梦之星号”从海滨城市青岛出发,恰逢中秋佳节,游客可以在甲板上领略“海上生明月”的盛景;9月30日,游客将抵达风景秀丽的济州岛,打卡Ecoland生态主题乐园(森林小火车)、道头峰、国际免税店等;10月2日,邮轮抵达上海,游客可上岸感受“魔都”的气质与风貌。
“蓝梦之星号”是上海蓝梦国际邮轮股份有限公司旗下的第一艘轻体量邮轮,总吨位2.5万吨,最大载客量1053人。历经三年的打磨,在国际邮轮航线重启之际,“蓝梦之星号”以“海漾东方美”为体验主题,为旅客带来独具特色的“国风邮轮”度假新体验。
观象君注意到,上海蓝梦邮轮现股东为福建中运投资集团、青岛市北建投集团、舟山普陀交通投资集团,这不仅是我国唯一一家混合所有制中资邮轮公司,也打破了青岛没有邮轮企业的历史,是一艘具有“青岛基因”的邮轮。随着“蓝梦之星号”实现青岛首航,蓝梦邮轮和青岛的链接更为紧密。启动仪式上,上海蓝梦邮轮北方总部落户青岛,成为落地青岛的第一家国际邮轮公司区域总部;邮轮港区服务管理局与上海蓝梦邮轮签署在青航线运营协议,2024年,上海蓝梦邮轮公司将依托旗下邮轮,在青运营10个航次以上。“此次登船700余人中,青岛揽客占三分之一,其他为山东各地市以及上海、天津、北京的游客,充分证明了青岛客源市场本地的支撑力和外地的辐射力。”上海蓝梦邮轮总经理徐颖说。据介绍,下一步,蓝梦邮轮将深耕青岛市场、北方市场,并推出“邮轮+青岛”元素产品。9月19日,交通运输部发布《关于做好全面恢复国际邮轮运输有关工作的通知》,仅10天后,“蓝梦之星号”便在青启航。快速响应得益于未雨绸缪——在国内邮轮全面停航的情况下,青岛国际邮轮港区服务管理局会同相关部门和单位,持续对上争取支持复航;走访邮轮公司、旅行社等引进航线、拓展储备客源;实施中港湾品质提升工程和邮轮母港客运中心升级改造工程,推动后疫情时代青岛邮轮旅游抢占先机、加速崛起。“北方邮轮旅游发展受气候、客源等影响较大,如何扬长避短,对于青岛打造东北亚地区世界航运和邮轮母港来说尤为重要。”上海市现代服务业联合会副会长、邮轮专委会名誉主任孙卫国认为,青岛邮轮产业“港强航弱”,应将邮轮产业放在航运和海洋经济的大格局中推进,以邮轮产业助推青岛海洋经济发展;坚持“开放倒逼改革”,不断推出发展邮轮产业的政策、优化邮轮配套服务。同时,注重培育邮轮的要素市场,完善邮轮的资源配置。聚焦“最强”做大邮轮产业,青岛正在行动。在产业链布局上,探索邮轮设计建造,支持重点企业从邮轮维修改装、邮轮装配制造领域逐步向大型邮轮设计建造领域过渡;支持青岛明珠邮轮公司建造大型邮轮项目。在人才培养上,创新启动实施全国首个邮轮人才发展方案——“港有才·邮未来”计划。在营商环境上,由邮轮港区服务管理局牵头,29家市区级单位共同成立青岛国际邮轮港区营商环境护航联盟。“下一步,我们还将制定《邮轮经济高质量发展方案》;依托山港邮轮集团、上海蓝梦邮轮北方总部等‘链主’企业,建设‘胶州湾航运服务引领区’,布局‘邮轮+文旅+康养’产业链,开拓航线;凝聚胶东各市合力,建设东北亚国际邮轮枢纽港、经济中心、人才中心。”青岛国际邮轮港区服务管理局副局长张平说。
邮轮产业只是触媒。对于港口城市来说,母港意味着孕育和繁衍,生长和包容,航运、贸易、金融、文旅汇聚,对经济的拉动超乎想象。从《新华·波罗的海国际航运中心发展指数报告(2022)》中可见,2022年排名靠前的国际航运中心——新加坡、伦敦、上海、中国香港、迪拜等,无一不是邮轮母港。
近年来,围绕航运做贸易,围绕贸易繁荣金融,一系列平台、项目、流量、载体源源不断涌入港区,北方油气中心、山东国际航交所等重大产业平台相继落地;复星、中远海科、上咨集团等区域总部落户,现代航运物流、船舶交易、保险经纪等产业发展壮大,促使港区加快向现代贸易港、金融港、数字港跃进。从“港”到“城”,关键是更新。一度被废弃的英国金丝雀码头,历经30年的土地更新和改造,蜕变为新金融城,成为伦敦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门面”;半废弃的德国汉堡港,历经多次设计论证,最终确定用25年打造欧洲最著名的临水新城。如今,青岛国际邮轮港区正处于更新发展的快车道。启动区集装箱部落一期项目建成投入运营,地下空间项目、山东港口航运金融中心、北方油气中心封顶,集装箱部落二期(海鲜大集)项目年底竣工,“世界之眼”项目年底完成钢结构框架楼承板安装,航运中心、实训基地建设按计划推进……2026年,启动区将焕然一新、全面起势。但对于整个城市而言,这个寄予了殷殷厚望的新空间,不仅仅是老城焕新的一个立面,更是全域高质量发展的新动力源。放眼全国,以邮轮港为引擎,上海宝山构建由政府推动、企业主导、汇集各类资源、多方优势互补协同的有效平台和产业生态圈,实现由“钢铁之城”向“邮轮之都”的蜕变;深圳蛇口成为集邮轮、旅游、金融、商贸、物流等为一体的海上综合性门户;天津滨海新区邮轮经济已成为城市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内容。同为“中国邮轮旅游发展实验区”,青岛国际邮轮港区正围绕省市关于“港产城融合”和“港区、园区、城区‘三区互融’”的部署加紧布局——做大港口优势,推动港区更新改造,打造精品邮轮航线,创新RCEP经贸服务生态,建设现代化国际港区;做强载体支撑,全面实施航运服务、现代商贸、现代金融等八大园区提升行动,打造高质量特色产业园区;做优功能配套,以市北全域为“三区互融”战略腹地,创建高品质宜商宜居新城区。值得一提的是,50亿元“三区互融”产业发展基金已经落地,撬动资本赋能“三区互融”发展。乘风破浪潮头立,扬帆起航正当时。我们期待新拐点后青岛画出邮轮产业的“上扬曲线”,见证由“港”到“城”的延伸与蜕变。
欢迎发送邮件至qbguanxiangsh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