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风云变幻,观其妙;万象纷繁,察其理。 用敏锐的洞察、独到的视角、犀利的思想,解迷局,觅真相。影响有影响力的人。
心怀“国之大者”,要从全局谋一域,在服务国家战略全局中,勇担“国之重任”。
9月29日,中国自贸试验区建设迎来十周年节点。十年间,这一党中央在新时代推进改革开放的重大战略举措,从上海起步,扩容至包括山东在内的21个自贸试验区及海南自由贸易港,一批批制度创新的成果创造了高水平开放进程中的众多“第一”,实现了中国与世界共享发展机遇的声声回响。

在青岛,青岛自贸片区于2019年8月正式挂牌设立,以“为国家试制度、为地方谋发展”为使命,高标准对标国际规则,持续扩大制度型开放,四年形成285项制度创新案例,为改革开放新高地刻下鲜明印记。
不只是青岛自贸片区,建设上合示范区、经略海洋、乡村振兴、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青岛把一系列“国之重任”扛在肩上,与城市梦想融汇,找准奋进方向,作答“国之所向、民之所望”。以勇当山东发展龙头的自信与担当,朝着建设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总目标,奋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青岛实践,书写城市新的答卷。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亲临青岛,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赋予青岛“办好一次会,搞活一座城”,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等“国之重任”。
牢记总书记嘱托,坚决扛起“走在前、开新局”的使命担当,青岛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了“一二三四六十”目标定位和思路举措,是青岛在新时代新征程上推动现代化建设的行动纲领。
“奋力谱写青岛建设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新篇章”,是青岛贯彻落实“办好一次会,搞活一座城”的生动概括,是青岛把自身发展置于新发展格局、置于山东发展全局、置于城市新的历史方位中来审视和谋划的必然结果。
打造“六个城市”是“办好一次会,搞活一座城”、建设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具体落脚点,是贯彻落实总书记重要指示要求的新使命、新内涵、新路径。
以此为牵引,青岛阔步迈上新征程。2022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4920.75亿元,十年迈上八个千亿级台阶;常住人口突破一千万,跻身特大城市行列;去年以来,青岛累计开工建设各类城市更新建设项目超2000个;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3735元,实现连年持续增长……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青岛城市高质量发展正不断开辟崭新境界。
开放是城市发展的源头活水。青岛深知,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牢牢抓住两大国家级开放平台的叠加机遇,加快建设上合示范区、青岛自贸片区,推进制度性开放,持续提升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水平。
获批四年来,青岛自贸片区对标RCEP、CPTPP等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以产业发展和企业诉求为导向,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在贸易、投资、金融以及知识产权保护、环境建设发展等领域形成了一批具有青岛自贸特色、可复制可推广的突破性创新成果。四年累计实践形成285项制度创新案例,12项获国务院、国家部委全国复制推广,52项在全省复制推广。高水平制度创新释放开放发展活力。四年来,青岛自贸片区以占山东省万分之三的面积贡献了全省6%的进出口和3.7%的利用外资;新增企业主体3万户、纳税主体1.7万户,分别是成立前的1.6倍、1.5倍。
国家级开放平台在青岛叠加,必将加速开放资源耦合聚变,青岛要以更高站位、更宽视野谋划开放平台发展,努力当好全国、全省、全市改革开放的“试验田”。
依海而生、向海而兴,海洋是青岛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要地。当前,中央赋予青岛“强化海洋功能和特色、带动形成一批现代海洋城市”定位,山东海洋强省建设要求青岛“一核引领”。青岛市第十三次党代会上,提出了打造“六个城市”,建设“引领型现代海洋城市”位列其中,明确了经略海洋的总体目标。“像抓城市建设、抓实体经济一样,形成海洋经济一整套打法机制”,青岛将海洋经济推向前所未有的发展高度。
突出“引领型”,青岛正打造前沿海洋智慧的“输出地”,全球海洋科技成果转换的“试验区”。多年来,青岛海洋生产总值稳居全国第三。集聚了全国30%的涉海院士、40%的高端涉海机构、50%的海洋领域国际领跑技术,“国字号”海洋科研院所、高校聚集。“国信1号”远航,是全球首艘10万吨级智慧渔业大型养殖工船;亚洲首艘圆筒型浮式生产储卸油装置(FPSO)在青岛完成船体建造,是我国深水超大型海洋油气装备研发制造技术能力的新突破……一项项具有标志性和引领性的“硬核”海洋成果背后,凝聚的正是青岛智慧和青岛力量。

今年上半年,青岛海洋生产总值同比增长7.6%,占地区生产总值33%;海洋项目完成年度投资计划65.5%,开工在建率达84.4%;新签约海洋项目55个,总投资额571.57亿元……一组组数据刻画着当下的青岛向海图强的奋斗轨迹。
面对深邃辽阔的海洋,青岛还有更多想象和期待。突出海洋科技的引领示范作用,加快完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着力打造国际海洋科技创新中心、全球现代海洋产业中心、国际航运贸易金融创新中心、全球海洋生态示范中心、全球海洋事务交流中心等“五个中心”……青岛正以更大的决心、更有力的措施,服务海洋强国、海洋强省建设,凝聚海洋高质量发展强大合力,劈波斩浪、奋勇向前。
纵观青岛十区市,有七个是涉农区市。作为“大都市带大农村”的典型代表,青岛锚定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先行区的目标定位稳步前行。
青岛是全国36个大中城市中,唯一一个实现粮食和重要农产品全面保供、自给自足的城市。青岛突出“大食物观”,构建起“36111”多元化稳产保供体系,托起居民“稳稳的幸福”。
2022年,全市第一产业增加值478.05亿元,占全市GDP的3.2%。全市陆域面积1.1万平方公里,其中涉农区市面积占到80%以上;全市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493万,占全市常住人口47.7%。2022年,青岛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7701元,增长6.0%。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一幅乡村振兴的美丽画卷,在青岛大地徐徐展开。
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把“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作为把城市愿景变成实景具体举措的“十项重点工作”之一,对“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先行区”作出部署安排。
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对推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作出专章部署,提出“继续支持创建农业产业强镇、现代农业产业园、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围绕这一目标,青岛实施产业链和大项目建设行动,今明两年,全市共计划开工建设过亿元农业大项目80个、计划总投资688亿元,年度总投资156亿元,以大项目带动产业持续提质升级。
向着“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美好愿景,青岛乡村生机勃发再出发。
黄河安澜,国泰民安。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是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国家战略。
港口是青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近年来,青岛积极融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加快打造世界一流强港,大力发展海铁联运,持续优化口岸服务,全力打造国际门户枢纽城市。
着力搭建区域协同发展大平台,推动黄河流域城市共享开放机遇;牵头构建黄河流域“11+1”区域海关关际一体协同工作机制,服务构建黄河流域开放格局;在沿黄地区合作建设内陆港,构建起了“覆盖山东、辐射沿黄、直达中亚、南亚、欧洲”的多式联运物流大通道,推动腹地开疆拓土、加速延展……青岛正朝着促进与黄河流域各方开展更加务实的合作不断发力,加快区域协同发展。

在《青岛市“十四五”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中,提出立足青岛优势特色,聚焦聚力重点任务,努力为黄河战略实施探索路径、作出示范。根据《方案》,到2025年,青岛将基本形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成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示范标杆和高质量发展重要增长极。
初心如磐,使命作答。肩负一系列“国之重任”的青岛,牢记嘱托,勇担使命,鼓荡风帆,向着更加开阔的天地进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