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届中国高等教育博览会进行中,这场教育盛会为青岛留下什么?

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10月13日讯 10月12日至14日,由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主办的第60届中国高等教育博览会在青岛红岛国际会议展览中心召开,这也是高博会举办31年来第4次在青岛举办。近50场会议论坛、20位院士现场交流、1500余所高校参与、3000余名专家学者和众多参会企业汇聚青岛,作为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成就的重要窗口,这一全国性的会议给青岛留下了什么?

一场高层次展会,可以在短期内显著提升主办地对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集聚辐射能力。全国专业观众以及参展商的到来,对区域经济贡献相当可观。据不完全统计,2021年第56届高博会给青岛带来直接消费达3.22亿元,预计增加地方财政收入1932万元,而本届盛会有望突破这一数据。对教育来说,展会的作用不止于此。大会频繁与青岛牵手,是对青岛高等教育发展的认可,更是对青岛高等教育的促动。

这一场盛会在青举办,驻鲁驻青高校的成果得到了集中展示。山东文脉绵长,春秋时期孔子在曲阜杏坛设教办学,战国时期第一所由官方举办的高等学府——稷下学宫,在齐国诞生,崇文重教、尚学兴教的传统延续至今。目前山东共有各级各类学校3.87万所,在校生超过2200万,其中普通高等学校156所,在校生近270万人,数量均居全国前列。近年来,作为山东的教育高地,青岛市率先在国内引进和布局高水平高校资源,加快推进城市与高校融合发展,初步形成了富有活力和特色的高等教育发展格局。康复大学(筹)落地我市并将招生运行;中国海洋大学西海岸校区、山东大学青岛校区等高校校区已经建成投入使用;清华青岛艺术与科学创新研究院、北京大学(青岛)计算社会科学研究院等24所机构落地运行;青岛工程职业学院、青岛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等4所高职院校建成招生。我市高校数量已达29所,全日制在校生47.23万人,比“十三五”末新增4万人。

高博会现场特别设置了山东专区,通过迎宾区、特色展区和高校展区三大版块,系统展示山东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成就。山东大学展区亮点抢眼,“岩土工程”团队、“新能源系统控制”团队、“儒学研究”团队、“考古”团队、“大学数学”团队等多支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尽显学校在教学育人、科研创新等方面的实力和成果。中国海洋大学把机器人搬到现场,展示了部分本科生创新成果,如枪乌贼仿生机器人以枪乌贼侧鳍的游动方式为灵感,具有快速、灵活、低功耗、低噪声等特点,能够满足水下环境监测、目标跟踪等作业需求。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展示了诸多设备,学校石油工业训练中心研发的触电危害体验平台,引来了众多参展的市民关注。平台针对引发触电事故原因及后果、电气触电、高低压电气危害、电气火灾、安全与预防等知识点,引导观众通过亲身体验的形式加深对电气危害的认识,提高安全防患意识。青岛农业大学诠释自身农科特色,带来了园艺学院、草业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等学院的特色产品。山东科技大学带来了本科生设计的八自由度四足仿生机器人。该机器人以突出的稳定性和越障能力,参加了全国大学生机器人大赛Robocon获得马术障碍赛道一等奖。这些展示,是高博会“大流量”的密码所在。

高博会为高校提供了“家门口”的参观、学习机会。高校实验室管理论坛、高等学校科技创新大会论坛、第四届中国城市与高校发展大会在展会期间集中开幕,汇集而来的院士和高校的专家学者们带来了最前沿的理念和独到的观点。高校如何融入地方经济发展?如何用产教融合的模式推动高校成果转化?如何提高和保持高校实验室的效率和生产能力?如何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各种观点碰撞,引发了新一轮对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思考。

展会上许多论坛由驻青高校承办。如青岛理工大学参与承办的第二届高校现代产业学院建设与发展论坛、青岛科技大学参与承办的地方大学高质量发展论坛、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参与承办的2023产教融合研讨会、青岛大学参与承办的第三节数字时代创新创业教育研讨会、青岛农业大学承办的产教协同育人大会、康复大学(筹)参与承办的康复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论坛、青岛黄海学院参与承办的校地融合人才发展大会、中国石油大学(华东)联合青岛农业大学、山东科技大学承办的新时代“数字思政”创新发展论坛等,将高校的优势和特色在全国高校圈中分享传播。

康复大学(筹)领导小组副组长、校长,血管稳态与重构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董尔丹:

康复大学是中国第一所以“康复”命名的大学。康复学科面临几个问题,一是教育机构缺乏,人才结构不合理,学科建设落后,高端人才缺乏。二是康复产业规模小,缺少世界级龙头企业。目前,医院的基本大型医疗设备都被GE、飞利浦、西门子等品牌占据,在康复产业领域也是如此,结合医教研转化能力弱。康复大学的出现就是要补上短板。零基础筹建面对着很多困难,但零基础筹建也有特点、优点,我们可以构建一个更加合理的特殊学科综合体系和门类。

青岛农业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刘新民:

山东省有不断增加的陆域面积,特别是东营海岸线及黄河三角洲入海口每年新增30平方千米左右的陆域陆地——盐碱地。因此,搞好盐碱地综合利用是我省当下需要重点突破的领域之一。青岛农业大学聚焦解决谁来种地、如何种地问题,解决食品安全与公共健康问题,解决走向深蓝、经略海洋和绿色低碳高效问题,主动融入国家重大战略,特别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突出“融”度,提高“精”度,汇聚农业工程、草学、食品科学与工程、水产等优势学科,在山东境内沿黄流域种草、种作物、种果树,开展耐盐碱生物育种和适应盐碱地的农业机械化研发,为推动山东省“在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走在前”积极贡献青农力量。

青岛科技大学校长陈克正:

青岛科技大学校内提供孵化产业园,通过组织架构解决研究人员不愿转化的问题,通过完善政策文件解决不敢转的问题,通过技术熟化中心解决转不了的问题,通过多元化的转移结构解决不会转的问题,助力老师将成果转化。

青岛科技大学实现了多元激励,出台了《产业教授聘任与管理暂行办法》、《讲席学者岗位设置与管理暂行办法》,打造了一支编制在学校,转化在企业,学术创新在两端的人才队伍,实现人才链与产业链高效融合。

青岛科技大学是工科高校,很多的博士科班出生,对企业的了解不多。企业的人才受制于企业保密要求,无法和高校合作。为了打通平台,发挥企业高级技术人才的作用,学校建立实验室,让企业的项目在学校里面研发,如果科研人员达到高校要求,就聘为教授。校企融合,赋能企业,同时对高校的人才培养也是非常好的补充。(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赵黎 王世锋)

责任编辑:王逸群

分享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