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地气”沙龙何以吸引“高大上”项目现场落地?

一场在“厂房”里举办的产业沙龙,会是什么样子?11月2日,青岛市科技园区“产学研对接”暨“‘莱’聚英才 ‘西’望无限”高层次人才项目签约活动在莱西产业技术研究院举办。

这是青岛市科技园区促进成果专题对接沙龙系列专场的第二场活动。与以往的举办场地不同,这一次,沙龙的举办地被主办方别出心裁地选在了正在建设的厂房里。深入园区、深入产业,来自高校、科研院所、企业、金融机构的相关负责人就在代表产业“一线”的厂房里路演、交流,寻求进一步合作的可能。

就是这样一场看似“接地气”的沙龙,促成了4个“高大上”的项目现场落地——聚焦新能源汽车等新兴产业,来自中国科学院青岛能源所的4个项目现场签约落地莱西,项目总金额达5亿元。

“政产学研”加速汇聚,推动创新要素深度耦合

沙龙现场,路演嘉宾在台上图文并茂地介绍完项目概况,下了台就“趁热打铁”带着投资人、上下游企业负责人去生产现场考察、感受。产业发展的前景更加具体、真实,合作之路由此愈发通畅。

为了参加沙龙,青岛中科鲁仪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于辉一早便驱车从城阳区赶到了莱西。虽然是7月份刚刚在青岛注册的“新生”企业,中科鲁仪来头可不小——依托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院所、高校的前沿技术,该企业专注于检测类仪器的研发和制造,在环保、医疗等领域都已有广泛应用。

“这场沙龙有金融机构,有院所专家,有头部企业,创新要素齐全,非常难得。”于辉说,“今天,我和中国科学院青岛能源所的几位专家建立了联系,希望请他们为企业发展提供智库支持。”

说话间,台上北京银行青岛分行普惠金融部负责人林薇的路演已经接近尾声,她亮出了自己的微信二维码,并发出了诚挚的服务“宣言”:“有资金需求的企业家们请随时联系我,我们愿意为大家提供定制化的金融服务。”于辉赶忙用手机扫码添加了林薇的微信,或许在不久的将来,“情投意合”的合作即将展开。

一拍即合的还有山东科技大学副教授冯龙和来自山东起立科技总经理张洪丽。冯龙团队专注于开发煤矿装备智能运维诊断技术,而起立科技则擅长通过创新大赛聚集资源,打造企业服务平台,“以赛促转”推动科技成果转化。

“我乍一看,以为冯教授的项目和我们关系不大,仔细一听,发现合作空间很广泛。”张洪丽表示,“冯教授在路演中提到的集中润滑等技术其实是工业领域的‘通用’技术,我想为这些技术找到更多应用场景,让这个技术在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实现‘沿途下蛋’。”

而沙龙汇聚了人才、资本、产业、政策等创新要素,通过要素深度耦合编织了一张“路路通畅”的网络,全面提升了科技成果转化效率。

为进一步推动中国科学院相关院所与青岛产业发展的紧密合作,山东能源研究院首个科技成果转化概念验证与企业孵化基地落地莱西市产业技术研究院。该研究院院长张波告诉记者,基地将吸引来自中国科学院青岛能源所等院所的先进成果,提供中试、放大等转化服务,并为企业孵化提供相关服务,推动更多技术、成果从实验室来,到产业中去。

高端项目“扎堆”落地,打造新兴产业发展高地

高效的对接结出了“硕果”。沙龙现场,锂离子电容器产业化项目、汽车空气弹簧关键部件产业化项目、工业制储氢的装备制造项目、建筑光伏一体化项目“扎堆”与莱西市产业技术研究院签约。

这些项目的牵头人都在相关领域深耕多年,是行业当之无愧的领头羊。“领头羊”团队技术转化而来的项目,自然位于产业发展的“第一梯队”。

例如,锂离子电容器产业化项目的团队从2019年开始坚持攻关,逐一克服了电容器内阻、容量、低温性能、循环寿命等关键参数技术难题,成功研制出了柔软性好、面密度高的碳基电极,经组装验证寿命可长达50万次,相关指标实现了国际领先。项目牵头人、中国科学院青岛能源所研究员武建飞告诉观海新闻记者,该项目相关技术解决了关键电极国产材料与产业技术联动的“卡脖子”问题,已经完成中试验证,获得中车集团四方车辆研究所高度认可,并在莱西产研院完成国产自主化生产,实现了国产化替代。下一步,项目团队将联合中车集团四方车辆研究所,在青岛地铁储能系统的应用与改造中发挥作用。

同步落地的汽车空气悬架关键部件产业化项目则以杜仲胶的高模量、高耐疲劳特性为突破口,开发出了空气弹簧关键材料,可满足汽车轻量化悬架系统对于全生命周期空气弹簧及铰链等弹性元件的重大需求。目前,该项目团队已成立山东轻化致远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打造了年产5万套的车用空气弹簧示范生产线,成为了少数掌握全套空气弹簧系统核心技术的国产化企业之一。团队已获得2500万元首轮融资,落地后将在莱西建设年产300万套的空气弹簧关键部件生产线。

之所以将沙龙放在科技园区中举办,是市科技局在放大科技园区作为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高地的引领作用,把国家高新区“一区多园”的青岛模式利用好,加快构建其“科技赋能+企业发展”双向链接成果转化通道。近年来,市科技局、市财政局会商研究产学研协同创新举措,更好地推动科技成果供需有效对接,赋能产业高质量发展。2022年,市科技局认定了6个青岛高新区培育分园区,分园区享受市财政园区培育政策,实现了青岛高新区全域覆盖和提质扩容发展。

市科技局党组书记、局长李天传表示,下一步,市科技局将紧密围绕市委、市政府关于“搭建校企桥梁、促进成果转化”的部署安排,在生物医药、人工智能、先进智造等领域持续开展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活动,让企业家、科学家、投资人能坐下来、聊一聊,分享智慧成果、共享发展机遇、加强精诚合作、深化携手并进,推动各方合作开出绚丽之花、结出丰硕之果。(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耿婷婷)

责任编辑:刘锟锋

分享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