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建成174个省级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11月15日讯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统筹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布局,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内容,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任务。

青岛市学习运用浙江“千万工程”经验,久久为功、立柱架梁,紧扣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一条主线”,环状推开规划设计、环境提升、设施配套、服务完善、乡村治理、乡风文明“六个示范”,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向纵深推进,建成美丽乡村700个,建成省级宜居宜业和美乡村174个。

完善基础设施让乡村更具潜力

“前洼沟,前洼沟,十年九不收,下场大暴雨,吃顿蛤蟆肉......”刚刚在助老大食堂吃过午饭的87岁村民王春三,坐在板凳上,哼唱着这首歌谣,“看看俺们村现在的样子,谁敢相信这唱的就是过去的前洼!”

在平度崔家集镇前洼村街头走一走,便能深切感受到生活、生产、生态“三美”的有机融合,街巷整洁干净,庭院绿树掩映,村内鸟语花香,小区别墅和老村旧房各有风味,幼儿园、小学教学设施配套齐全,社区服务中心办事便利,日间照料中心老人们安享服务,每到夜晚华灯初上,文化广场上更是人流如潮,欢声笑语,一派欢乐祥和的气象。

村庄要想快发展,基础设施必先行。“我们瞄准道路、排水、电力这三项‘老大难’,多方筹措70多万元,对村庄6条街巷进行沥青罩油、水泥硬化和浆砌排水沟。邀请专家学者实地考察,对村庄自来水、污水和电力路网规划上图、完善升级。”前洼村党支部书记鞠炳锦介绍,经过多次全体村民大会讨论研究,村庄出台了《建强前洼基础设施的发展规划》,3年时间完成了道路加宽硬化、排水系统强化完善、自来水污水改造、电网改造升级、农田灌溉水利建设、人居环境整治提升等六项基础设施工程,筑牢筑实前洼宜居乐业的基础。

基础设施便利化升级,为崔家集镇产业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据崔家集镇党委书记孙建宁介绍,依托完善的基础设施,乡镇发展起西红柿特色产业,主导的小西红柿产业,种植面积超1.6万亩,年销售收入近9亿元,是全国釜山88单一品种规模最大的种植基地。全镇大小西红柿设施栽培大棚总数超4500个,种植面积超2万亩,实现年销售收入10.3亿元,带动村民年增收超6亿元。

配套公共服务让乡村更加便利

在不断完善提升农村基本生活设施的同时,青岛市还同步配套使农村公平可及的基本公共服务。

莱西市日庄镇是市级农村养老试点镇,在6个新村分别配套建设了养老服务站,不仅为各新村老人提供助餐送餐服务,让每位70周岁以上老年人都享受到青岛市老年人助餐优惠的红利,还打造了老人娱乐区,下棋、打牌、看电影……丰富了老年人文化生活,促进乡风文明。“近期村里放公益电影,吃了晚饭我们聚在广场上看《建国大业》《长津湖》等经典影片,丰富了我们的业余生活,大家对电影放映都很喜欢也都很满意。”日庄镇沟东新村村民张维安说。

聚焦农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着力提高农村公共服务便利度。日庄镇副镇长刘晓菲介绍,经过两年实践探索,全镇已构建形成“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康相结合”的镇域农村养老服务体系,进一步满足全镇老年群体的养老需求,让每位老人在家门口享受到专业的助老服务。

提升人居环境让乡村更有魅力

西海岸新区琅琊镇王家台后网格东临龙湾、南靠琅琊台景区,自然风光秀丽。近年来,琅琊镇全面建设“花园式村庄”,仅在王家台后网格就已经投资6000余万元,建设龙湾步行街、游客服务中心、龙湾公园、瞭望塔等服务设施,新建口袋公园9处、景观小品15处,从昔日到处鱼腥味散发的小渔村蝶变为远近闻名的渔家民宿特色旅游村。

村民陈立蓝带着记者在村内转一转,指着一处口袋公园介绍,“这个地方原来是垃圾场,如今却成了干净整洁的小广场,还有各种健身器材和娱乐设施,大人孩子都愿意来这里玩。”

同样的变化还发生在崂山区沙子口街道东麦窑村,村庄累计修整胡同700余平方米,修建中心广场1000余平方米,依山修建了600米环山观光道路。

“我们划分村庄环境网格,实行‘积分制’管理制度,通过党员带头调动农民群众参与主动性和积极性,实现村庄环境时时美。”村党支部书记李绍亮介绍,依托崂山优异的自然禀赋,村庄走出一条山海一体、农文旅结合的和美乡村发展之路。

今年,青岛市按照“清底子、建机制、固长效”工作思路,突出村内、村外、路域三个区域,聚焦31类具体问题,开展农村人居环境“大起底、大整治、大提升”,现已打造“微空间”1.5万处,整治无序杆线3万处,持续提档升级村容村貌“基础薄弱村”,全市农村人居环境品质由干净、整洁向有序、美丽转变提升,使生态环境成为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最靓丽的底色。(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张晋 通讯员 卢颖)

责任编辑:程雪涵

分享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