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城乡低保标准,建成老年助餐机构985处……青岛全面提升救助养老水平

目前我市七区已实现低保标准城乡统一,签约家庭养老床位2.4万张,建成老年助餐机构985处,落实困难重度残疾人就业生活补贴约2.4万人——

老有所养提质增效,弱有所扶走深走实

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11月22日讯 聚焦困难群体,兜牢民生底线。今天下午,市政府新闻办召开“感受身边变化 共享城市美好”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第七场,介绍我市在社会帮扶领域的工作情况。

发布会上,副市长赵胜村介绍,我市努力健全分层分类的社会救助体系,建立符合青岛实际、覆盖全体人群的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完善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和关爱服务体系,社会帮扶兜底保障更加牢固,人民群众幸福感、获得感显著提升。

全面提升社会救助水平,弱有所扶走深走实

社会救助事关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和衣食冷暖,是保障基本民生、促进社会公平、维护社会稳定的兜底性、基础性制度安排。

自今年1月起,我市城乡低保标准提高5%,目前我市城市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为每人每月1045元,七区已实现低保标准城乡统一;三市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为每人每月791元。截至10月底,发放低保、特困、临时救助资金9亿元,共保障低保、特困、低保边缘等困难群众9.6万人,临时救助1.8万人次。

在救助标准持续提高的同时,救助范围也在不断扩大。我市健全低保、特困、临时救助和低保边缘家庭、因病致贫重病患者认定等五类救助政策,完善分层分类的救助体系;完善低保准入条件,综合考虑家庭收入、财产状况等基础上,适当放宽低保准入门槛;完善重度残疾人单人保政策,成年无业重度残疾人可以参照“单人户”提出低保申请,符合条件的按规定纳入低保范围,今年10月底,全市低保人数比2022年底增加496人。

为进一步优化提升救助效能,我市还大力推进社会救助数字化转型,建设“社会救助一件事”,搭建青岛社会救助综合服务平台,集成民政、教育、医保等12个救助部门28项救助事项,实现“一门受理、协同办理”。建设低收入人口数据库,通过开展“线上比对+线下核查”,实现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和常态化帮扶。健全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机制,目前已将公安、人社等19个部门40项数据信息纳入核对系统,实现“数据一次采集,资源同步使用”。与此同时,不断优化救助程序,低保、特困、低边家庭实行“一次申请授权、一次调查核对、一次审核确认”,符合任一认定条件即可直接纳入相应救助范围。

创新探索青岛养老模式,老有所养提质增效

养老关系千家万户。随着社会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要让老年人有一个幸福的晚年,就必须大力发展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发展公办养老机构和普惠型养老服务,特别要强化对特困、低保、高龄、失能老人的兜底保障。

我市坚持一体化统筹推进,保障养老服务供给有梯度。对兜底型养老服务,我市做到“应保尽保”,有意愿入住机构的低保特困老年人,可免费入住当地社会福利机构;有意愿居家养老的低保特困老年人,由专业养老服务组织为其提供居家上门养老服务,所需费用由政府负担。对护理型养老服务,我市不断“扩面提质”,对失能失智老年人家庭进行适老化改造,由居家社区养老服务中心提供专业化上门护理服务,政府按照35%的比例对服务费用进行补贴,目前全市已签约家庭养老床位2.4万张。统筹整合农村养老服务各类补贴政策,农村失能失智老年人居家社区养老服务费用报销比例达到90%。为使普惠型养老服务“人人可及”,我市为全市老年人购买意外伤害保险,今年以来共受理赔付1.9万人次。落实助餐送餐补贴,全市70岁以上老年人可享受每人每天3元的助餐补贴,失能失智老年人还可额外享受送餐补贴,该项补贴不限青岛户籍,各区(市)在此基础上再进行1-3元的补贴。

为让老年人享受到品质养老服务,我市坚持一揽子品牌打造。全市建成医养结合养老机构289家,护理型床位3.5万张,鼓励引导大型养老企业兼并整合小弱散养老机构,实现规模化、连锁化、品牌化发展,打造机构养老服务“青岛品牌”。在居家社区养老方面,探索实践“青岛模式”,建成142处镇(街道)综合养老服务中心,选取专业化养老服务组织连锁运营综合养老服务中心,按照星级养老机构标准提供上门服务。居家社区养老服务中心全部纳入医保和长期护理保险定点范围,为有需求的老年人提供全方位医养结合服务,平均每名老年人每月长护险报销费用达到1900元。在老年助餐服务方面,打造“青岛样板”,全市建成老年助餐机构985处,配备全市统一的助餐信息系统,可通过人脸识别方式支付费用,补贴资金自动扣减。今年以来共有95万人次老年人享受助餐服务。

据介绍,我市将各类资源重点向养老服务领域倾斜。2023年全市基本养老服务领域财政预算投入3.5亿元,形成了政府政策支持下养老服务市场化运营的良性机制。我市还落实青岛市养老服务设施专项规划、开展社区配建养老服务设施清查整治,新建和老旧小区养老服务设施配建率均达到100%。目前,全市居家社区养老服务设施总面积达30万平方米,全部免费交由养老服务组织运营。

完善残疾人服务机制,惠残助残纾困解难

残疾人是一个特殊困难群体,需要格外关心、格外关注。

今年以来,全市落实困难重度残疾人就业生活补贴约2.4万人;通过“寄宿制、日间照料、居家服务”等方式托养困难残疾人5600余名;为符合条件、有家庭无障碍改造需求的890余户残疾人家庭实施无障碍改造;对符合条件的低保家庭残疾学生和低保残疾人家庭子女实施教育救助和奖励约3200人;为3034名残疾儿童提供康复救助服务,全面推进残疾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残疾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11.7万人次;持续开展“辅助器具进社区 精准服务进家庭”活动,采取点单上门等方式调配辅助器具660件次。

据悉,下一步我市将全面提升社会救助、养老服务、助残惠残工作效能,努力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在持续强化社会救助兜底保障方面,用好青岛社会救助综合服务平台,推进各类救助资源整合、信息融合,加强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和常态化帮扶,确保符合救助条件的困难群众及时纳入救助;发挥慈善救急难平台积极作用,推进政府救助与慈善等社会力量帮扶相衔接。在推动养老服务扩面提质方面,将加大老年助餐设施建设力度,优化提升老年助餐服务质量,实现老年助餐服务城乡基本全覆盖。在织密兜牢残疾人保障网络方面,将持续推动残疾人“两项补贴”、困难残疾学生教育救助和奖励、残疾人托养服务、残疾人意外伤害保险等助残惠残政策落地落实,不断完善全覆盖、多层次的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贾臻)

责任编辑:王亚楠

分享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