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艾滋病疫苗或于明年开启三期试验

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讯 今年的12月1日是第36个世界艾滋病日,今年的宣传主题是“凝聚社会力量,合力共抗艾滋”。

1日,在青岛市第六人民医院举行的艾滋病专题培训上,昌平国家实验室领衔科学家、原中国疾控中心艾滋病首席专家邵一鸣教授就艾滋病防治的研究进展、科技挑战和应对策略展开交流。他介绍,中国的艾滋病毒疫苗已完成一、二期试验研究,有望在明年开展三期临床试验。

治愈药物与有效疫苗成为两大挑战

自1981年被发现以来,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艾滋病已经造成全球范围内8000多万人感染,4000多万人死亡。经过几十年抗病毒药物的开发,艾滋病已经从病死率最高的“超级癌症”逐渐变成一种可控的慢性疾病,坚持服药的艾滋病患者可以长期正常工作、生活和参加运动。

在我国,艾滋病经输血和血制品传播已经实现了基本阻断,母婴传播和注射吸毒传播得到了有效控制,抗病毒治疗覆盖比例已经达到90%以上,治疗成功比例也达到95%以上,艾滋病疫情整体处于低流行水平,但彻底治愈艾滋病的药物和有效预防艾滋病病毒感染的疫苗仍未出现,成为目前艾滋病防治的两大科技挑战。

艾滋病为什么难以消灭?邵一鸣解释,人类正常细胞通过DNA来表达遗传信息,而艾滋病病毒却是一个RNA病毒,逆转录酶和整合酶让艾滋病病毒成功实现了从RNA到DNA的变身,完成了遗传信息的复制,但艾滋病病毒在逆转录过程中错误率太高,经常发生变异,难于防治。

目前,治疗艾滋病的抗病毒药物主要以逆转录酶和整合酶为靶向,通过及早、长期、规范、科学的抗病毒治疗,可以将患者体内的病毒载量控制得非常低,甚至达到检测不到的水平。但药物主要在病毒复制时发挥作用,目前无法彻底消灭完全潜伏的病毒,患者一旦停药就会面临复发,甚至反弹。艾滋病患者只能终生持续用药。

基因编辑干细胞疗法国际领先

邵一鸣介绍,目前,治愈艾滋病的研究有多个方向,其中之一需要将药物治疗与疫苗相结合。艾滋病患者停药后,人体对艾滋病病毒的免疫仍处于低水平,部分潜伏病毒却随着治疗药物浓度的降低而复苏,继而疯狂复制,导致病情严重反弹,甚至会导致病毒耐药。

药物与疫苗相结合的综合疗法先用药物将患者体内的病毒载量降到检测不出的水平,停药后注入有效的疫苗。疫苗在患者体内产生可以骗过免疫系统的“假病毒”,从而让免疫力保持在较高水平,虽然无法彻底消灭患者体内的艾滋病病毒,但可以让患者停药后继续正常生活。

干细胞移植是目前被报道最多的研究方向,目前全球多例可能被“治愈”的艾滋病患者都获益于此。但患者找到配型相符的骨髓捐献者,捐献者还携带罕见基因突变的几率过低,且干细胞移植过程极其复杂,具有较大风险,在目前阶段尚不能成为普适性的治愈疗法,但这个治疗方向为基因编辑治愈艾滋病提供了新思路。2019年,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生命科学联合中心邓宏魁研究组、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陈虎研究组及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吴昊研究组合作,开展了世界首例通过基因编辑干细胞治疗艾滋病和白血病患者。其思路是将成体造血干细胞敲除CCR5基因后移植给患者,使其在患者体内增殖、分化,最终形成能够抵御艾滋病病毒感染的免疫细胞。邵一鸣认为,这条治疗路线完全可行,目前的难点是基因编辑的效率不足10%,艾滋病病毒仍然可以通过大部分未被成功编辑的细胞进入人体,进而导致感染,有待科学家进一步攻坚克难。

中国艾滋病疫苗明年有望开启三期试验

研发艾滋病疫苗是彻底消灭艾滋病的另一个主战场。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全世界科学家便开始了这方面的探索。近年来,多国研发的艾滋病疫苗在临床试验阶段均告失败。邵一鸣介绍,我国研发的艾滋病毒疫苗目前已完成一、二期临床试验,随着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的推动,明年有望向三期临床试验迈进。

中国研发的艾滋病毒疫苗有何优势呢?记者获悉,在邵一鸣带领下,中国疾控中心艾滋病疫苗团队选用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复制型痘苗病毒“天坛株”作为艾滋病疫苗载体。在上世纪消灭天花运动中,“天坛株”具有接种人数最多、使用时间最长的安全应用历史。复制型载体是活病毒,接种后会在人体内繁殖一段时间,既会持续刺激免疫系统,也是免疫系统熟悉的天然病毒攻击,从而诱导出更强和更持久的免疫反应。邵一鸣说,这种新免疫策略有利于与艾滋病病毒这种潜伏期长达8到10年的慢性病毒感染打持久战。

有效的艾滋病疫苗还必须实现对艾滋病病毒的“高仿”和改造。邵一鸣从同属逆转录病毒科慢病毒属的马传染性贫血病病毒疫苗研发中找到了思路。研究人员借鉴了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动物病毒及免疫学专家沈荣显对马传贫减毒活疫苗的研制方案,研发出改造艾滋病病毒免疫原的“高仿”图,实现了对其天然免疫原的“精修”,在一、二期临床试验中取得了理想效果。

由于中国疾控中心复制型痘病毒载体疫苗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的复制型痘病毒载体疫苗有技术互补性,中美两国签署协议,开展两国艾滋病疫苗的联合临床试验。邵一鸣认为,通过国际合作,将各国先进的技术结合起来,是早日成功研发艾滋病病毒疫苗最可能成功的路径。(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黄飞)

责任编辑:王逸群

分享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