诉前调解案件数连年居全省首位!青岛法院全面拓展多元解纷渠道,护航社会治理大局

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12月5日讯 为促推诉源治理,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矛盾纠纷,提升纠纷化解能力水平,12月5日上午,青岛市中级人民法院在胶州市人民法院“枫桥式人民法庭”创建单位——洋河法庭举行新闻发布会,通报青岛法院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推进多元解纷工作情况和典型案、事例。据悉,2021年以来,全市法院诉前调解案件总数、调解成功数均居全省首位。2023年以来,全市法院诉前调解完结案件14万余件,诉前调解成功9.2万件,同比分别增长21.86%、36.76%,调解成功率63.44%。

近年来,青岛法院牢固树立“抓前端,治未病”工作理念,立足法院职责定位,坚持能动司法,主动参与诉源治理、强化多元解纷、做实诉前调解、优化诉讼服务,努力将矛盾纠纷解决在基层、化解在萌芽。全市法院延伸解纷触角,主动参与诉源治理,主动融入“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大格局,推动完善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积极参与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建设,通过人员入驻、平台对接等,支持、参与当地“一站式”矛盾调解中心建设,推动矛盾风险防范与经济社会协同发展。落实“万人起诉率”向当地党委政法委报告制度,对涉诉案件类型进行行业诉源治理指标分析,充分发挥“数助治理”作用。

强化多元解纷,全面拓展解纷渠道。为人民群众提供分层次、多途径、高效率、低成本的纠纷解决方案,推动建立“法院+司法局”“法院+工会”“法院+金融监管局”“法院+公证”“法院+仲裁”等“1+N”模式,解纷范围覆盖知识产权、劳动争议、道路交通、婚姻家庭等专业化领域。依托人民法庭全面推进“人民法院调解平台”进乡村、进社区、进网格工作,全市法院58个人民法庭对接724个基层治理单位入驻“人民法院调解平台”,委派基层治理单位受理纠纷9403件,居全省首位。聚焦建筑、医疗等重点领域,梳理分析成讼较多的案件,精准施策重点领域解纷。针对批量纠纷,积极运用示范判决实现从“审理一案”到“治理一片”。2023年9月,青岛中院推动运用“示范判决+专业调解+司法确认”,将123起涉证券虚假陈述纠纷在诉前高效化解,取得良好效果。

做细做实诉前调解,促进矛盾纠纷解于诉前。落实诉前调解自愿原则,实现诉前调解工作有序运转。运用“总对总”解纷资源,与全国总工会、全国工商联、人社部、住建部等13个部委单位下的25个调解组织对接,委派“总对总”调解组织调解案件1.69万件。强化“点对点”诉调对接,吸纳255个调解组织、2205名调解员入驻“人民法院调解平台”,推动形成以人民调解为基础,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行业性专业性调解优势互补、有机衔接、协调联动的调解工作格局。深耕细作“无讼社区”建设,不断创建出“北法融调”多元解纷工作品牌、“沽水枫桥•法润莱和”诉源治理品牌,成立“互联网+社区”一站式诉服工作站、“法和情致”诉源治理工作站、“无讼李村”调解工作室、“法正宁和”调解工作室等,用“特色化订制”精准助力纠纷多元化解,把司法服务送到群众生活最前端。

提升诉服品质,擦亮为民服务窗口。畅通多样化立案渠道,推进立案工作线上线下融合发展,人民群众的诉讼服务满意度不断提升。巩固立案登记制改革成果,在推进网上立案同时,强化线下帮办、代办立案服务。2023年以来,全市法院网上立案27.7万件,立案审核周期平均1.28天。数字赋能全面推进二审网上立案改革试点工作,二审案件立案周期平均缩短50余天。不断加强对特殊群体的司法关怀,与市残联联合开展“有爱无碍”创建活动,为特殊群体提供各类适老、适残设备及预约上门立案等服务。2023年以来,全市法院诉讼服务中心累计接待来访群众13.08万人,代办立案4.03万件次。拓宽监督渠道,完善立案评价和监督管理机制,通过诉讼服务满意度评价二维码、立案专项服务电话等及时接受群众监督,建立接收当日督办、专人快速交办机制。2023年以来,青岛中院通过专项服务热线解答群众立案咨询1812件次,处理群众反馈的相关案件327件。

青岛中院此次发布了全市法院新时代“枫桥经验”典型案例7个、典型事例4个,充分发挥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引导全市法院深入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坚持能动司法,从源头预防和减少矛盾纠纷,高效化解矛盾纠纷,不断提升青岛矛盾纠纷预防化解法治化水平。

与会人员还在洋河法庭现场参观。洋河法庭设立“阳光九龙诉讼服务站”,依托“阳光九龙”智慧平台,线上线下相结合实质化解纠纷,2022年以来,诉讼服务站已化解纠纷598件,诉讼增量明显降低。法庭创建“互联网+社区”一站式诉讼服务工作模式,配置“一工作群一法官”,为镇街提供高效精准的司法服务,不断拓展多维度、深层次诉源治理格局。

相关链接:此次发布的青岛法院新时代“枫桥经验”典型案例、事例简介——

1、青岛中院案例:包某等123人诉某投资公司构成证券虚假陈述,要求赔偿,经查询,青岛中院业务庭就该公司系列案件已作出生效判决,立案一庭指导法官运用示范判决,委托法润商事调解中心,引导当事人达成调解,青岛中院仅用一周时间出具司法确认裁定书,将案件化解于诉前。典型意义在于对群体性纠纷积极运用示范判决,快速将纠纷化解在诉前。

2、市南法院案例:原告起诉被告索要货款,并申请诉前财产保全,市南法院指导法官在采取保全措施的同时,使用掌上办公软件,现场调解,促成当事人握手言和。典型意义在于以保全促调解、促和解,促成纠纷就地化解。

3、市北法院事例:市北法院创建“北法融调”多元解纷工作品牌,依托人民法院调解平台,构建“1+N”诉调对接机制,邀请75个调解组织、178名调解员、54个基层治理单位、22个街道矛调中心入驻人民法院调解平台,设立9个特色调解工作室,构建“以诉源治理为出发点、以多元化解为支撑点、以零距离司法为落脚点”的基层司法为民服务工作格局。市北法院受理的物业纠纷案件降低了50%以上。

4、李沧法院案例:初某与商业公司因商铺租赁产生纠纷,调解员在调解过程中,疏导当事人的情绪,向双方明法释理,解决租赁费的同时,为双方办理了店铺交接手续。典型意义在于化解当事人心结,明晰责任,对租赁纠纷处理租赁费的同时办理交接,纠纷一次性处理完毕。

5、城阳法院事例:城阳法院针对辖区商品房买卖合同纠纷多发的特点,成立专门速裁团队,与区住建局建立联席会议制度,邀请区住建局共同开展调解,进行纠纷排查,对矛盾问题突出的楼盘早介入、早预防;通过诉前辅导、典型案例、业务宣传等多种方式,规范开发商经营行为,引导购房者依法理性维权。运用“诉调联动+示范判决”工作法,促成某小区437户业主因开发商逾期交房导致的纠纷圆满解决。

6、黄岛法院案例:高某某因车辆被大风吹落的排水管砸坏,与物业公司协商未果,投诉150多次,街道牵头,黄岛法院古镇口法庭与社区、物业办、司法所等多单位参与,成立专门调解小组,促成双方和解,物业公司赔偿高某某的同时,对小区公共设施进行排查,避免发生安全事故。典型意义是镇街“一站式”矛调中心,整合行业、行政管理以及司法资源,在矛盾发生后及时响应,第一时间将纠纷化解在基层。

7、崂山法院案例:装饰公司与研究院因办公室装修改造产生纠纷,调解员利用双方举证的时机,促成双方和解,帮助原告拿回工程款,同时修复双方合作关系。典型意义是畅通诉讼外解决纠纷的渠道,引导当事人选择适当方式化解纠纷,促进社会和谐,营造良好的法治营商环境。

8、即墨法院案例:混凝土公司与绿化公司因工程材料款产生纠纷,青岛市市中公证处引导双方达成分期还款协议,并为双方办理了赋予还款协议强制执行效力的公证,为当事人节省诉讼费近3000元。典型意义是诉前调解与赋强公证的结合,是公证参与司法辅助事务工作的有益探索,“诉前调解+赋强公证”模式,能够在维护当事人合法权益的同时,大大提高维权效率,降低诉讼成本,推动矛盾纠纷实质性解决。

9、胶州法院事例:胶州法院坚持“一站式接收,一揽子调处,全链条解决”,推动物业领域的行业治理。针对物业纠纷,专设受理通道,选聘优秀调解员壮大物业纠纷化解力量,在党委政法委组织下,法院、司法局、住建局、相关街道共同召开物业诉调恳谈会,引导物业公司及时回应业主合理诉求,规范服务行为,提升服务质量,从源头上减少矛盾纠纷的发生。运用该工作法,胶州法院成功化解某小区200户业主欠费导致的物业纠纷。

10、平度法院案例:126户村民与某园林公司因土地租赁费产生纠纷,平度法院明村法庭,联合当地镇政府,共同开展调解工作,最终顺利引导各方达成调解协议,实现了农户持续流转承包地和涉农企业持续经营的双赢结果。典型意义是人民法庭依托“一站式多元解纷中心”整合司法、综治、管区、社区等多方资源,保障村民土地收益,营造良好的农业经营环境,吸引更多的企业入驻农村开展生产经营。

11、莱西法院事例:针对劳动争议引发的矛盾纠纷数量增多的情况,莱西法院打造“源头预防为先、非诉机制挺前、法院裁判终局”的诉源治理新路径。法院靠前服务,推动企业“无讼化”,构建劳动争议防范机制;打造专职化、专业化、专家化劳动调解员队伍,及时稳妥做好劳动争议的预防和调解工作;搭建劳动争议化解联动平台,成立欠薪纠纷工作站,形成基层调解、劳动仲裁、起诉立案、诉讼裁判、强制执行一站式全流程闭环运转,高效推进。莱西法院依托欠薪工作站成功化解211名职工诉某公司劳动争议案件。(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戴谦 通讯员  时满鑫 何文婕)

责任编辑:程雪涵

分享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