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00多个日夜,一人一车!青岛这里有条“致富公交线”

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12月7日讯 城运控股交运温馨巴士677路公交车,是一条服务于即墨城郊的公交线,只有一名驾驶员、一辆车。驾驶员陈正党每天开着677路公交车,往返于30多公里的山路,串联起沿线20多个村庄。同时,便捷的公共交通还将农产品带了出去、把游客引了进来,677路也成了这片区域的“致富公交线”。

村民们的“专职司机”

“677路全线经过20多个村子,尤其是后半程,从白庙到院上10多个村,就这一条公交线,大家买菜、探亲都指望这趟车,得对得起乡亲们的这份信任和期盼。”天才刚蒙蒙亮,陈正党已忙活了有一阵,说话间口中还呼出阵阵白气。热车后,陈正党麻利地发动车辆,开启了又一天的新旅程。

“老陈,你的车还是这么准点!这袋东西帮我捎到镇上吧。”6点40分,始发站上,一名村民让陈正党帮忙捎点东西。一路上,乘客们不停地和“老陈”打招呼,像老朋友似的,很是自然。“这5年天天在这条线上跑,大家看到677路车就知道我来了。”

自2018年开线起,677路公交车畅通了即墨鳌山卫沿线白庙、马家沟、青岗岭等村民出行路。一人一车一线,没想到,“老陈”这一跑就是1800多个日日夜夜。陈正党不仅是驾驶员,还成了村民们捎货的“摆渡人”。“这些乡亲就像自己家大哥大姐一样,帮他们捎点东西也算是我的增值服务了。”陈正党笑着说。

哪站下车人多,就多等几秒,多吆喝几声,提醒乘客别坐过站;哪里弯道大容易颠簸,就提前减速,开得缓一点,乘客就不容易晕车……陈正党在一次次的驾驶中慢慢总结出一套“三准、四勤、五稳、六心”工作方法,至今仍保持着无违章、无事故、无投诉的“三无”纪录。行车之余,他还花时间仔细研究梳理运营线上的每一个道路风险隐患点,认真记录下来,并思考安全驾驶的操作要领,让乡亲们的出行路走得更安全、更顺畅。

公交车上的“乡间特色”

“这趟车啊,让老陈开得有烟火气、人情味!”12月6日恰逢白庙市集,老陈的车厢又热闹了起来,除了接连不断的滴滴打卡声和哐啷投币声,车厢内外更多的是陈正党和乘客亲切的即墨口音。“大姨,俺把筐给你搬上去,你去找个座先坐下。”陈正党边说着,边抬了上去。

日前,91岁的邱大爷常乘677路公交车从家住的白庙村到镇上去卖地瓜。一次交谈中,陈正党得知邱大爷家里种的地瓜一时间收不过来,便返回场站后找到“馨飞扬”志愿服务队的队友,于当天便赶到邱大爷家中帮忙,半天时间帮老人刨出500余斤地瓜。

不仅如此,老陈还用休息时间自制了一份“助农地图”,地图里清楚地标注了哪一站下车可以去赶集,哪一站可以购买到地瓜、芋头等特色农产品。“村里不光生态环境好、空气清新,乡亲们的瓜果蔬菜也甜,我就寻思利用公交车,推广这边的农业特色。”陈正党不仅将“助农地图”贴在自己开的677路,还贴遍了场站的各条线路。

“677路的车厢,虽然空间不大却格外整洁温馨。”乘客常这样评价。677路途经即墨院上村,全村家家栽树、户户养花,是闻名全国的“花卉专业村”。陈正党就利用时令花卉,打造特色车厢。例如,今年10月恰是桂花季,陈正党将桂花枝条环绕扶手,一路“香随”,打造了“桂香公交”。赏花、摘果、丰收……677路公交车的“乡间特色”受到众多乘客的喜爱。

近年来,随着公交车开进村里,公交线路从市区的“毛细血管”逐渐延伸到乡村的“田间地头”,677路不仅服务于乡亲们日常出行,为村民解决“最后一公里”出行难,还打通了乡村致富的新路径。(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刘栋 通讯员 陈爱洁)

责任编辑:王逸群

分享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