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在青岛当社区规划师!任震:用微更新找回“老村记忆”

城市微更新是提升城市品质、改善人居生活环境的重要举措。在市北区湖岛街道的湖岛记忆——社区广场上,一面特殊的文化墙勾起了人们对于老村的记忆,很多老村居民站在背景墙处久久不愿离去。“感谢任规划师,帮我们还原了心中的湖岛记忆。”这位老居民口中的任规划师便是青岛中景设计咨询股份有限公司园林院副院长任震,今年6月,他又多了一个新的身份,那便是一名青岛的社区规划师。

今年6月,经过前期街道提报需求和社区规划师团队提报意愿的双向选择,青岛市为首批社区规划师团队颁发聘任证书。截至目前,已有32个社区规划师团队与街道结对。规划师们深入街巷小区,目光瞄准犄角旮旯、巷角路边,细细踏勘、慢慢打磨,如今的青岛街头巷尾、老旧小区慢慢靓丽起来,青岛城市更新的人文气息也更加浓郁。仅在市北区,今年就开展了50个城市微更新项目,涉及文旅、观光、人居、休闲、健身等多个领域,目前已全部完成。

社区规划师任震

探索

小改小造将居民幸福感拉满

不用大拆大建,小改小造仍然可以将当地居民的幸福感拉满。在上海同济大学毕业后,任震起初在上海当设计师,这段学习和工作的经历,让任震第一次感受到城市微更新的意义。“从上海信报箱的重新装设,到门禁的重新安装,让我明白在城市微小之处做更新,也能得到居民们打心底的认可。”任震说。作为老市北人,任震回到青岛之后,也想将这种城市微更新的理念运用到家乡。青岛市首批社区规划师的身份,恰好给了任震放开手脚的机会。

从2012年起,在深圳、上海、成都、北京等地社区规划师逐渐兴起。今年,青岛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研究出台“社区规划师工作制度”,依托青岛市城乡规划协会进行社区规划师招募,遴选出青岛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中建八局发展有限公司、山东科技大学等25家设计单位和高校的42个社区规划师团队,建立社区规划师库。社区规划师不仅要进行空间的设计、改造、指导项目实施,还要引导社区规划中的民主参与。《青岛市社区规划师制度实施方案(试行)》明确,社区规划师的主要工作内容有五大类:摸底调研、技术咨询、协调沟通、实施指导、引导共治。

社区规划师参与讨论老村模型制作。

这里没有太多绿化,那里没有宽敞的活动场地,这里停车比较难……面对这些社区的“疑难杂症”,任震上岗后,便和团队从“观察者”和“倾听者”做起,通过走街串巷的方式,发掘藏在城市中的“微更新题目”。“一方面,我们与街道沟通,让他们推荐需要改造的地方。另一方面,我和团队会利用休息时间,穿梭在老街区,去观察去统计。与老居民聊聊天,问问他们的需求。”经过前期调研,任震和团队整理出了一份可以改造的问题清单,开始进行方案策划。湖岛记忆——社区广场便是他们首个落地的代表性作品。

开展

项目落地找回“老湖岛记忆”

“原先这里与其他老旧街区相似,公共设施老化、文化内涵缺失、空间利用率低。”任震告诉记者。作为百年历史老村“湖岛村”的迁移地,这里承载了太多当地老居民的情感和往昔记忆。在任震看来,这份记忆,恰恰是这次改造最好的创意点。

老居民在湖岛记忆——社区广场的文化墙上寻找过去的岁月。

从前期调研开始,任震团队多方组织居民、社区、街道开展交流和方案探讨,深入到居民家中了解老湖岛村的历史文化,从而形成了以文化记忆为核心的方案初稿;方案中期,任震深入社区制作调查问卷,组织投票,选出老湖岛居民心目中最喜欢最符合老湖岛记忆的关键词,将排名前十的关键词融入到文化墙中。在文化墙的设计上,参考老湖岛村历史原貌模型复建,将历史模型融入场地内。“路边的磨盘、社区中心的村史简介、老照片等等,特别是与居民交流沟通过程中,他们流露出的往昔回忆,都被我们考虑在改造方案之内。”此外,考虑到社区老人较多,任震还增添了适老化扶手等设施。

最终,经过多番修改完善,任震及团队形成了这份代表民意“最大公约数”体现人文关怀的项目方案。为了保证施工顺利开展和文化记忆精准落地,社区规划师与施工方对接过程中,始终坚持社区规划师现场指导,针对细节逐条核对,确保方案精准呈现。就这样,由任震率领的社区规划师团队参与的湖岛记忆——社区广场成功落地,并且获得了“2022年度青岛市优秀规划及建筑设计奖——环境工程”一等奖。

责任

当好社区规划师需要有情怀

改造的地方虽然微小,但件件都是居民的日常烦恼。想改造?每一个都是针头线脑、细碎琐屑的角角落落。

社区规划师往往要当好三个角色:不仅要当好前期设计者,还要当好组织者,更要当好协调者,协调各方的意见。“为了一个方案,讨论到深夜是常态。工作日调研效果不好,我们就利用周末休息时间来给居民发放问卷,进行调研。在几个特殊设计的材料应用上,我们还自己从淘宝上买材料,自己去研究。”在任震看来,要做一名合格的社区规划师需要有情怀,“如果把它单纯当做一个赚钱的事来做,你会失望。但把它当作一个爱好来做,你会很享受。”

湖岛记忆——社区广场

“作为土生土长的青岛人,我有着一份对家乡的情怀,想通过自己设计的作品,得到家乡老百姓的认可。此外,当看到外地的先进经验时,也想在家乡进行尝试,让青岛城市变得更好。”任震说。

随着青岛城市微更新的推进,越来越多像任震一样的设计师开始“下沉”到社区,从湖岛记忆——社区广场到体现共建共治共享理念的高邮湖路20号“社区共享花园”,再到改造后解决痛点的云霄路社区漳浦路9号楼、11号楼一层网点……可以说,建立社区规划师制度正是“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生动体现和实践。(观海新闻/青岛晚报/掌上青岛 记者 栾丕炜)

责任编辑:臧婷

分享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