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感温度和预报温度缘何差这么大?未来两天青岛将再次出现降雪和大风降温天气

体感温度和预报温度缘何差这么大?

专家释疑:主要是风寒效应在起作用。

当气温在0℃以下时,风力每增加2级,人的寒冷感觉会下降6-8℃

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12月19日讯 在寒潮天气持续侵袭下,气温骤降到零下10多度,15日-17日,青岛市民度过了入冬以来最冷的一个周末。不过有市民提出一个疑问,天气预报气温明明只有-7℃,体感温度却达到-15℃,温差缘何如此之大?青岛市气象局专家表示,受温度、湿度、风等多种因素影响,体感温度和预报温度有明显差别,这几天市民感觉实际气温要比预报气温低,实际上主要是风寒效应惹的祸。

体感温度为何物?

在强寒潮天气影响下,上周末,青岛全天气温基本维持在冰点以下,尤其是夜间到早晨,市区最低气温一度降到-8.8℃,而北部内陆地区的平度最低气温降到-11.4℃,不断刷新入冬气温新低。寒冷天气出门,低温本就让人忍不住浑身打颤,再加上呼啸的西北风,更是冻彻心扉。“何止这个温度,预报的气温是不是高了?”有的市民用亲身感受质疑天气预报的真实性,通过查询天气预报软件发现,体感温度跟预报气温差别非常大,到底哪个为准呢?

“体感温度和预报温度不是一回事,这次寒潮天气过程中,风力比较大,室外风寒效应显著,体感温度与预报温度存在较大差异。”青岛市气象局气象专家表示,体感温度也叫感觉温度,指的是人体感觉到的环境温度高低,实际上是人通过皮肤与外界环境接触时在身体上或精神上所获得的一种感受,受到温度、湿度、风和太阳辐射等诸多因素影响。

气象专家表示,气象台发布的气温是以各观测点测出的实际温度为准,而非体感温度。由于测温地点存在差别,这也是预报气温与居民体感温度有差距的原因之一。比如说,房前屋后的温度是不一样的,每上升100米气温就要降低0.6℃等。气温监测目前实现不了在每个地方设置监测设备,因此,国际气象组织规定统一使用百叶箱的温度。百叶箱离地面1.5米,设在草坪之上。在阳光强烈的情况下,水泥路、柏油路1.5米高度上的温度,比在草坪之上百叶箱里测得的温度可能会高4℃-5℃,因此体感温度与实际气温肯定要存在差距。

大风是影响体感温度的最主要因素

对于青岛而言,在这严寒的冬季,除了实际气温之外,对体感温度造成影响的最主要因素就是大风。大多数人都有这样的经验:当你静止或徒步行走时,穿着衣服感觉冷暖刚好适宜,这时候如果你骑上电动车,马上就会感到风声大作,周身寒冷,这就是“风寒效应”。风速越大,人体散失的热量越快、越多,人也就越来越感到寒冷。

青岛地处胶东半岛,属温带季风气候,沿海地区受海洋环境的直接调节,又具有显著的海洋性气候,冬季气温明显高于同纬度的内陆地区。但在这轮寒潮天气过程中,青岛极端低温达到了零下十几度,远远高于山东内陆城市的极端低温,但感觉要比内陆地区还要冷,主要就是因为风寒效应在起作用。通过实验大致计算出这样的数据:当气温在0℃以上时,风力每增加2级,人的寒冷感觉会下降到3~5℃;气温在0℃以下时,风力每增加2级,人的寒冷感觉会下降6-8℃。

同理在酷热的夏季,风、湿度和光照等因素都会影响体感温度。尤其是夏季三伏时节,青岛空气的相对湿度较高,经常在80%以上,高温与高湿相结合,如果再没有风的话,人体汗液不易排出,出汗后不易被蒸发掉,因而会使人比较难受,感觉就会格外热。此外,太阳直接照射到人身上会使人体温度升高,如果在树荫底下或遮阳棚下,感觉与太阳直接照射就完全不一样,一般阴天与晴天人的体感温度相差4-6℃,甚至更大。

记者在采访时了解到,目前气象部门考虑到风、湿度等对人体的影响,通过发布体感温度、穿衣指数、晨练指数、感冒指数等生活气象指数,增加服务内容来弥补单纯预报气温的不足,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增加参考指标,避免对自己身体生活造成影响或者伤害。

迎来新一波降雪和大风降温天气

受强冷空气影响,19日-21日青岛将再次出现降雪和大风降温天气。根据市气象台预报,预计19日夜间-20日青岛大部分地区将出现冷流降雪,全市过程累计降雪量:北部地区1-3毫米,中南部地区0-1毫米;19日-21日气温逐渐下降,过程平均降温幅度4-6℃,最低气温出现在22日早晨前后,市区及沿海地区-8℃左右,内陆地区-12℃左右;19日起北风风力逐渐增大,20-21日北风陆地可达5-6级阵风8级。

气象部门提醒,这次冷空气影响时间较长,气温持续偏低,风力较强,对电力供应、交通运输、农业生产、海上生产、城市供热、群众生产生活等将产生不利影响,一定要做好防风保暖措施。寒潮天气下,对于喜欢早上出门锻炼的老人来说,尽量在上午10点以后光照充足的条件下出门进行适当锻炼,出行时戴好口罩、帽子,可预防心脑血管及肺部感染的疾病。(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吴帅

责任编辑:王亚楠

分享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