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理工星”!青岛首次拥有以高校命名的小行星,位于火星与木星之间

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12月20日讯 根据国际天文学联合会(IAU)2023年12月19日发布的《小天体命名公报》,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1996年12月22日发现的国际编号为11139的小行星获国际小行星命名委员会批准,正式命名为“青岛理工星”。青岛理工大学由此成为山东第二所、青岛第一所拥有专属小行星命名的高校。

据悉,“青岛理工星”位于火星与木星之间,轨道偏心率为0.223,轨道倾角为4.729度,轨道半长径为2.52天文单位,在轨道上以相当于每秒23.12公里的速度在绕日运行,绕太阳一周需4年。小行星命名是宇宙星空中唯一可由发现者提出命名,并能得到世界公认的新天体命名工作,具有国际性、永久性和不可更改性,是一项国际荣誉。“青岛理工星”的成功获批,体现了国际社会对该校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等方面办学成就的肯定。

近年来,青岛理工大学紧盯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高度重视学科交叉并实施“优势学科+”战略,培育空天信息领域新兴学科,完成了该领域本硕博人才培养体系构建。尤其是2019年成功引进俄罗斯自然科学院院士、英国皇家学会工艺院终身院士、教育部第四批长江学者特聘教授赵正旭及其领衔的复杂网络与可视化创新团队以来,该校逐步建立了在航天测控可视化与空天信息领域的优势特色方向。2020年8月,青岛理工大学与国家航天局空间碎片监测与应用中心、昆宇蓝程(北京)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古镇口核心区签约共建了国内首个“空间碎片监测与低轨卫星组网联合实验室”,为国家航天重大工程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目前,赵正旭领衔的联合实验室团队已经将自主研发的深空探测三维实时可视化技术广泛运用于国家航天工程实战任务中,多次为航天测控任务提供关键技术支持和工程保障。据统计,联合实验室团队已参与执行50余次载人航天工程、探月工程以及深空探测工程任务。2021年,联合实验室参加由国家航天局、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联合牵头的空间信息技术重大项目,承担了数字化空间信息测量与控制技术研发任务,合同额逾千万元。

今年,青岛理工大学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以联合实验室建设为契机,联合东方航天港海上发射团队申请建设的“山东省空间碎片监测与低轨卫星组网重点实验室”获得批复,将进一步为我市空天信息产业发展提供平台支撑。(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耿婷婷)

责任编辑:王逸群

分享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