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区多园”:青岛高新区“串珠成链”

形成了“一区16园”的发展规模,总面积达561平方公里,在全国率先实现高新区全域覆盖;在全国高新区评价中两年上升7个位次——

“一区多园”:青岛高新区“串珠成链”

青岛国家高新区一区多园示意图

■胶州湾北部主园区。

■位于中德基因科技产业培育园区内的华大基因北方中心。

日前,在市科技局主办的青岛市科技园区促进成果专题对接沙龙系列专场活动中,聚焦新能源汽车产业的锂离子电容器产业化、汽车空气弹簧关键部件产业化、工业制储氢的装备制造、建筑光伏一体化等4个项目落在了青岛国家高新区莱西市新能源汽车培育园区,签约总金额达5亿元。作为青岛国家高新区“一区多园”范围内重点打造的培育分园区之一,莱西市新能源汽车培育园区能一次性吸引4个重磅项目落地,不仅显示了其在新能源汽车产业领域的吸引力,也是青岛国家高新区“一区多园”高质量发展的缩影。

围绕“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定位,青岛国家高新区紧扣全市24条重点产业链规划布局不断扩容,在此前“一区10园”的基础上,又新增胶州市装备制造分园区、平度市智能家电和现代农业分园区等6个青岛国家高新区培育园区。现在,包含胶州湾北部主园区、青岛高科技工业园、青岛科技街、市南软件园、青岛轨道交通产业示范区等在内的“一区16园”发展规模已经成型,青岛国家高新区“一区多园”总面积达到561平方公里,在全国率先实现了高新区全域覆盖。



■莱西市新能源汽车培育园区。

既“高”又“新”,用高新区驱动高质量发展

高新区,顾名思义就是要又“高”又“新”。“高”是指高水平,“新”是指新技术。

高水平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新技术产出支撑新产业升级。科技部设立国家高新区至今已有30余年,目前国家高新区总数达177家。作为区域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先行区,国家高新区用发展事实证明,它已经成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载体、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

国家高新区是创新产出的高地。2022年,全国国家高新区内集聚了35.9%的科技型中小企业、36.2%的高新技术企业、67.4%的科创板上市企业,R&D(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超过3万亿元,人均劳动生产力为全国平均水平的2.7倍。

国家高新区是高质量发展的主战场。2022年,全国国家高新区用2.5%的建设用地实现13.6%的国内生产总值,贡献了16.8万亿元园区生产总值,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仅为全国平均值的三分之二。

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国家高新区把创新驱动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始终充当着城市创新驱动发展的“火车头”。从某种程度上说,抓住了国家高新区,就等于抓住了城市科技创新发展、产业能级提升的“关键”。

1992年,国务院发函批准青岛建立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青岛由此成为我国首批设立国家级高新区的城市之一。设立之初,青岛国家高新区的格局以青岛高科技工业园为核心,涵盖青岛科技街、青岛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两个区域,总共只有9.8平方公里的规模。

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时至今日,牢牢把握“高”和“新”发展定位,青岛国家高新区发展逐步构筑起“一区多园”格局,不仅实现了全域覆盖,也成为青岛打造国际化创新型城市、深度融入全球创新网络、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引擎,成为城市的创新高地、产业高地、开放高地。

来自市科技局的统计显示,截至2022年底,青岛国家高新区“一区多园”范围内火炬统计纳统企业达到2321家,同比增长37.6%;营业收入5806亿元,同比增长11%;工业总产值3865亿元,同比增长7.5%。

通过创新体制机制、出台硬核政策、搭建智慧平台、提升园区服务等多项举措,青岛国家高新区“一区多园”不断“刷新”着在全国的“显示度”。在今年年初公布的2022年度国家高新区评价中,青岛国家高新区“一区多园”位居全国第13名,两年跃升了7个位次。

作为地方科技创新的制高点,青岛国家高新区“一区多园”已经成为青岛科技创新的强引擎、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高地。



■位于青岛轨道交通示范区的中车四方股份公司,设计制造时速350公里雅万高铁动车组。

“串珠成链”,激活全域发展“一盘棋”

不可否认的是,3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青岛国家高新区既经历过前进的高速期,也面临过转型的阵痛期。例如,过去,青岛国家高新区“一区多园”一度因为各个园区分散在不同的行政区,地理位置上无法集聚,故而存在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各项核心数据无法收集等“天然难题”。

要发展,就要改革;要改革,就得从顶层架构突破。改变管理体制机制,青岛在市级层面创新性成立“青岛市国家高新区管理专题委员会”,由分管副市长担任主任;出台《青岛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一区多园”管理办法(试行)》,建立决策机制、工作机制等管理机制;同步建立青岛国家高新区“一区多园”与所在区市、有关功能区协同发展工作机制。

一个能够跨行政区域调配资源的管理机制诞生。自此,青岛可以从全市高度规划、研究、统筹、推动青岛国家高新区“一区多园”发展。机制顺了,方向对了,才能实现加速奔跑,一系列发展成果纷至沓来。2022年,青岛认定6个园区为青岛国家高新区培育分园区。至此,青岛国家高新区“一区多园”实现了全域覆盖和提质扩容发展。

要发展就不能“闭门造车”,要广泛学习全国发展国家高新区的先进经验。近年来,市科技局派出局分管负责人带队,会同相关区市一起,多次赴西安、成都、重庆、南京、苏州等地学习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经验,从中探寻科技园区发展的“青岛路径”。例如,借鉴苏州生物医药产业园、南京“硅巷”等专业科技园区建设范例,2022年,《青岛市科技创新产业园区实施细则(试行)》应运而生。《细则》提出,围绕青岛24条重点产业链部署,3年内在青岛国家高新区“一区多园”范围内建设10个左右青岛市科技创新产业园区(以下简称“园中园”)。

国家高新区被誉为我国高新产业发展的“火炬”。无论是青岛国家高新区分园区还是园中园,每一个园区都应该在各自领域“照亮”产业发展的道路。因此,青岛围绕各园区资源禀赋,为青岛国家高新区“一区多园”的园区主导产业做了精准画像,让每个园区结合各自发展优势突出产业特色,并在各园区深入实施“沃土”计划、“硕果”计划、“海创”计划,加大企业培育力度,夯实实体经济发展基础。

过去,青岛国家高新区各园区的产业聚集度不够,布局比较分散。现在,通过发展青岛国家高新区“一区多园”,各园区之间可以错位发展、优势叠加,构建了紧密配合、优势互补、协同发展的新格局。鳌山湾、胶州湾、灵山湾等湾区的科创资源已经通过青岛国家高新区“一区多园”实现“串珠成链、联合融通”,一盘高质量发展的大棋在青岛被全盘激活。



■市南软件园。

各有特色,“一区多园”实现“美美与共”

园区发展要高度聚焦,突出优势产业特色。现在,在青岛国家高新区“一区多园”范围内,各个园区围绕优势产业“各美其美”,已经初步形成了“美美与共”的发展格局。

作为青岛国家高新区建设的“火车头”,胶州湾北部主园区重点发展以生物医药及医疗器械为核心、新一代信息技术和智能制造为支撑、现代服务业为保障的“1+2+1”产业体系,康复大学(筹)、生物医药及医疗器械产业园、精密仪器仪表产业园等高能级创新平台在此鳞次栉比。

现在,总投资60亿元的国药科技城项目已开工建设,总投资4.5亿美元的阿斯利康项目也已签约拿地并增资2.5亿美元……以大项目为引领,新兴产业在胶州湾北部主园区的发展如火如荼。

先进制造业是经济发展的根基和核心竞争力。近年来,青岛轨道交通产业示范区围绕先进制造业这一发展目标,发挥轨道交通装备这一国家先进制造集群核心优势,入选了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国家首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等。聚焦高铁地铁整车生产、关键核心系统研发制造、新材料、新能源汽车及关联产业,该示范区内集聚了13家国家级创新平台和15家省级创新平台,其中包括我国首个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国家高速列车技术创新中心,让轨道车辆绝大部分核心技术实现了国产化。

我国主导的首个ISO(国际标准化组织)铁路车辆系统部件国际标准、成为东南亚国家首条高速铁路的雅万高铁、600公里高速磁浮列车、全球首款商用氢能源有轨电车……这些轨道交通产业一个个“划时代”的成果都诞生于此。

青岛国家高新区“一区多园”的特色发展皆是如此。位于崂山区的青岛高科技工业园已集聚了上百家产业链企业和研究机构,在虚拟现实产业的研发实力与产业集聚度上处于全国领先地位;在蓝色硅谷核心区,集结了中国第一梯队的海洋科研机构,拥有我国首台自主设计的载人深潜器“蛟龙”号、最大下潜深度达10619米的水下滑翔机“海燕”号、填补了国内空白的“黑珍珠”波浪滑翔器,展示出了海洋产业发展的强大动力……

令人欣喜的是,还在培育中的分园区已经表现出了旺盛的生命力。例如,中德基因科技产业培育园区依托西海岸新区、青岛自贸片区和国际经济合作区政策、空间优势,聚焦基因科技产业,突出研发与制造特色,在海洋生命科学研究、基因测序仪、基因编辑育种、海洋药物研发等领域已经陆续实现破题。

再如,莱西市新能源汽车培育园区会同青岛、莱西两级国有公司,规划了一个“千亩”零部件汽车产业园区,推动汽车上下游企业集聚发展、抱团经营、一体化推进。

通过聚焦产业打造科技创新优势,各个园区形成了“科技群峰”,有效助推创新型城市“主峰凸起”。统计显示,截至2022年底,青岛国家高新区“一区多园”范围内共有高新技术企业2350家,占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比重达35.2%;有科技型中小企业2607家,占全市科技型中小企业总数超36%;GDP达2551亿元,占全市总额超17%。



■位于蓝色硅谷核心区的国家深海基地。

加码提速,放大示范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

目前,国家级高新区的阵营不断壮大,强者愈强的格局日益凸显。在全国“坐标系”中考量,青岛国家高新区“一区多园”的现代化产业规模还不够大,高能级引领性科技产业的链条还不够完善。青岛国家高新区“一区多园”还要进一步探索高质量发展的道路。

市科技局副巡视员管崇亮表示,作为全市创新创业高地,青岛国家高新区“一区多园”要趁热打铁,进一步放大体制机制的灵活性,激发和释放各园区的发展活力,在园区内打造更加完善的产业体系,让“科技强”顺畅地转化成产业强、经济强,提升区域创新体系整体效能,进入发展的高速期。

事实上,科技部火炬中心已经为青岛国家高新区“一区多园”的发展提供了建议:持续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积极探索新型治理模式,推进青岛国家高新区“一区多园”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发挥政府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中的组织作用,强化目标导向,在青岛国家高新区“一区多园”内布局、实施一批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加快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家电、生物医药等青岛主导产业,推动数字经济持续壮大;同时前瞻性布局未来产业,在各园区内培育一批掌握核心技术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头部企业,在关键领域和节点实现自主可控……

“下一步,要加码推动科技创新资源要素向青岛国家高新区‘一区多园’集聚,让园区优先承接科技创新政策落地;要加快构建‘高企育苗-高企认定-高企上市’发展体系,为各园区内头部科技企业的成长保驾护航;要在园区内抓重大平台建设、重大项目落地、科技服务提升等方面率先取得成效。”管崇亮说。

全域发展青岛国家高新区,用青岛国家高新区成就青岛。以更高的站位、更开阔的眼界来看,青岛势必要进一步把青岛国家高新区“一区多园”打造成创新、人才、产业、开放、改革的高地,打造成全市实体经济振兴发展的“旗手”、科技创新的“主引擎”。充分发挥其示范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青岛国家高新区“一区多园”正逐渐成为青岛打造国际化创新型城市、深度融入全球创新网络、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引擎。(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耿婷婷)

责任编辑:张慕鑫

分享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