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两项减污降碳案例入选全国典型案例,自主研发技术创新成果引国际同行关注

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12月24日讯  近期,《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28次缔约方大会(COP28)在阿联酋迪拜召开。会议期间,生态环境部在COP28中国角举办了“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实现环境、气候、经济效益多赢”主题边会,并发布《2023中国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典型案例》。青岛水务集团参与的“啤酒高浓废水与市政污水协同处理减污降碳资源化利用关键技术”“城镇污水零碳源投加深度脱氮除磷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两项案例成功入选,在国际舞台上展示了青岛水务行业可借鉴、可复制、可推广的减污降碳协同治理“青岛方案”,为全球绿色发展注入了新动力。

啤酒生产废水中有机物浓度很高,可生化性极好,且不含有毒有害物质,可以作为城市污水处理厂碳源的绝佳补充,但由于需要执行污水间接排放标准,必须投入大量资金经过预处理后再排入污水管网,属于一种典型的“放错位置的资源”。另一方面,下游污水处理厂却因为碳源不足而外购乙酸钠用于污水处理中的反硝化脱氮除磷反应,运行费用大大增加。面对这个资源浪费的矛盾,如何才能“变废为宝”?在青岛市生态环境局的积极协调努力下,首先解决了啤酒行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的政策障碍,青岛水务集团与青啤公司组建技术攻坚团队,经反复实验,成功从啤酒生产废水中分离出适合作为碳源的热凝固物,通过在污水处理厂精准投放试验,实现技术革新突破。

“啤酒高浓废水与市政污水协同处理减污降碳资源化利用关键技术”构建了啤酒高浓废水中生物质碳源筛选、评价技术方法,在国际上属于首次筛选出高COD(化学需氧量)、高C:N:P的啤酒热凝固物作为适用于市政污水处理厂的生物质碳源;首创啤酒热凝固物分离收集和资源化利用系列技术,包括啤酒热凝固物耐高温防沉淀提取技术等;首创了啤酒热凝固物资源化利用+啤酒废水与市政污水低碳协同处理新模式。这一项目实施后累计节约啤酒废水和市政污水处理成本6236万元,碳减排约4.2万吨CO2e(二氧化碳当量)。

这一案例是青岛在全国范围内首次实现啤酒生产废水资源化利用的探索实践,重塑了全国酿酒行业的污染物处理方式和生态环境治理模式,也打造了以废治废、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的循环经济新模式,并在全国得到广泛推广。

为了保证污水处理达标排放,目前而言,绝大多数污水厂通用的做法就是添加碳源。如今,在青岛水务环境公司4座城镇污水处理厂正在打破这个“常规”。“对污水处理厂而言,处理过程中主要依靠微生物来‘吃掉’污染物,以此达到净化水质目标。如果进水有机物浓度太低,微生物就会吃不‘饱’,连带影响氮、磷的去除效果。为了维持微生物的活性,污水处理厂就需要外购乙酸等有机物作为碳源,保障脱氮除磷效果,达到净化水质的要求。”青岛水务环境公司有关负责人表示,采购碳源不仅增加企业运行成本,使用碳源还会增加碳排放。

青岛水务环境公司公司在追求绿色低碳的时代浪潮中,瞄准了无碳源添加技术的研发工作。经过不计其数的探索试验,这一自主研发的无碳源投加水质达标技术获得,成功破解了污水处理过程中低碳源条件下无法脱氮除磷的行业技术难题。“城镇污水零碳源投加深度脱氮除磷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提高原水碳源利用率,实现低碳氮比城镇污水零碳源投加深度脱氮除磷,为低能耗、低药耗主流脱氮除磷工艺规模化应用提供了新技术路径。

此项技术成果取得授权发明专利6项、实用新型专利10项、软件著作权1项,中国工程院院士徐祖信评价其总体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目前,这一技术成果在青岛水务环境公司4座城镇污水处理厂示范和推广应用,2020年到2022年累计节约直接生产成本3884万元,减少碳排放2.5万余吨CO2e。

实现“双碳”目标,离不开新技术的支撑。近年来,青岛水务集团不断强化行业绿色低碳技术创新和产业应用,获批建设市级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等创新平台7个,拥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3家。该集团以污水处理行业生产实际的瓶颈问题为导向,紧密结合绿色低碳环保理念,深入探索研究,研发了具有自有知识产权的国际领先技术,打造了减污降碳协同治理的行业新模式,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双丰收。

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是促进经济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今年中央经济会议上明确提出,要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低碳发展。作为山东省第一个国家低碳试点城市、全国首个绿色城市建设发展试点,低碳理念在青岛已经落地生根,青岛已跻身全国低碳城市前列。今年青岛市又入选国家首批碳达峰试点城市,将继续围绕工业、建筑、交通等重点领域,发力节能减排和能效提升,以绿色城市、零碳社区、绿色金融等为支点,全面推进经济社会绿色低碳转型,积极争创全国碳中和先行示范区。(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吴帅)

责任编辑:孙苗苗

分享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