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农品”连续5年入选全国区域农业品牌“十强”

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12月25日讯 12月20日,2023中国区域农业品牌形象影响力排行榜在北京发布,“青岛农品”位列全国(含省级)综合排名第4位、地市级排名第2名,连续5年进入全国“十强”。近年来,青岛市实施品牌强农战略,市级财政资金累计投入9000余万元,培育农产品品牌2.2万多个,其中“三品一标”农产品935个,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54个,位居全国副省级城市首位,带动农产品市场交易额超千亿元。

坚持重点培育,持续提升品牌美誉度,青岛市把“青岛农品”区域公用品牌纳入重点培育的五大品牌范围,出台《加快发展品牌农业的实施意见》《青岛市农产品品牌建设实施方案》《青岛知名农产品品牌管理办法》等政策性文件,对获得省级以上知名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和企业产品品牌称号的主体,分别奖补50万元、15万元。目前,全市培育出省级知名农产品品牌58个,新增数量连续三年居全省首位;授权207个青岛市知名农产品品牌使用“青岛农品”标识。编制《青岛市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战略规划》,引导优势资源向优势区域集聚,高标准打造胶州大白菜、大泽山葡萄等4个优势区,带动全市发展特色农业400万亩,其中,西海岸新区蓝莓种植面积近10万亩,成为全国县域面积最大的蓝莓规模化生产基地,被誉为“中国北方蓝莓产业化的摇篮”;胶州大白菜入选农业农村部农业品牌精品培育计划,万福等4家企业入选全国知名农产品品牌,入选数量居全省首位。

品牌的生命力在于品质,聚焦吃得营养、吃得健康,青岛市狠抓标准化生产、全过程检测,以优良品质保障品牌美誉度。青岛市制定农业地方标准和技术规范270项,建设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1200多处,实现主要农作物生产有标可循,苹果、茶等优势农产品标准化率达到73%。每年完成定性定量检测1.5万批次、快速检测38万批次以上,全市地产农产品抽检合格率稳定在99%以上。同时,持续加强从田头到餐桌的全过程监管。探索打造“质量安全”“智慧畜牧”等数字化监管场景,对全市13.7万余家种植业、畜牧业、投入品等生产经营主体开展精准化全程监管、高效化即时服务,实现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实时监管和预警分析。以“零容忍”的态度实施管控,一经确认产品质量不合格,立即取消农产品品牌标志使用权。

在“链”上拓展,在“融”上发力,持续做好“土特产”文章,打造农业全产业链筑牢品牌美誉度。青岛市把品牌强农纳入《青岛市“十四五”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规划》,重点打造畜牧和农副食品加工2条千亿级产业链,粮油、奶业等8条百亿级产业链,茶叶、蓝莓、胡萝卜等15条十亿级产业链,每年完成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业营业收入2000多亿元。以新设备、新技术、新模式为引擎,推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夯实农产品品牌基础,使“青岛农品”更有营养、更富滋味。比如,推广无土栽培技术,探索运用智能监测系统,对樱桃西红柿生长环境进行智能化调节,生产的樱桃西红柿VC含量是传统生产的2倍。以农业产业为基础、旅游休闲为形态、风土文化为灵魂,举办中国农民丰收节、崂山北宅樱桃节、西海岸谷雨采茶节等农旅节庆活动60余场,年接待游客突破500万人次,实现一、二、三产业发展优势叠加、转型质效相乘。

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多措并举拓展市场占有率,擦亮“青岛农品”特色金字招牌。青岛市成功承办第二十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近3000家企业、2万余种品牌农产品参展,观展人数达15万人次,拉动餐饮、建材输等相关产业消费达226.5亿元。发展“互联网+营销”“生鲜电商+冷链宅配”“中央厨房+食材冷链配送”等品牌新业态,开设地方特色农品馆4个,打造出“沃隆坚果”“一颗大番茄”等知名电商品牌和田瑞、响石等114个知名农业电商龙头企业,农产品网络销售额达95亿元。按照国际标准优化“青岛农品”质量体系,拓展欧美、东盟、中亚等海外市场,全市农产品出口企业达到1200多家,其中1000余家企业通过BRC等国际出口质量体系认证,全市农产品出口到173个国家和地区,农产品出口额321.6亿元,连年保持全国36个大中城市首位。(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张晋 通讯员 杨静)

责任编辑:岳文燕

分享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