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炙大师,戴锦华分享电影之光
东方影都“光影圣殿”系列大师课关注电影前沿话题
12月29日,青岛东方影都影视产业园举办“光影圣殿——戴锦华大师电影课”活动。主办方特邀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北京大学电影与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戴锦华主讲,以《电影,社会与人》为题分享她对电影行业前端话题的研究。戴锦华表示,自己第一次参观东方影都,对照之前在好莱坞影棚的参观体验,深深为中国电影产业的科技高度所震撼,“这种震撼也给我以鼓舞和支撑:当我们有了这么好的硬件支撑之后,中国电影的电影文化、电影艺术、电影美学能否与这样的工业基础所匹配,成为一个非常急迫的问题。”
2023,电影人“反抗”AI
以2023这个年份为切口,戴锦华与现场听众分享了她对全球电影产业的观察。她认为,技术革命遭遇的抵抗和讨论,今年终于在电影领域出现了,好莱坞编剧、演员以罢工对抗人工智能,是电影产业对AI编剧、AI表演的应对,也让世界终于意识到人工智能的渗透。这也让业界反思从胶片时代到数字时代、AI时代电影的持续变化,既有卡梅隆这样积极拥抱新拍摄技术的导演,也有诺兰这样摒弃特效、坚持胶片拍摄的导演。
戴锦华关注的另一个现象,就是电影话语权从传统的白人导演向“墨西哥三杰”为代表的绿卡导演转移,近年来更是转移到了韩国导演奉俊昊(《寄生虫》)、新西兰导演简·坎皮恩(《犬之力》)等导演身上,对“美国往事”的讲述也产生偏移,亚裔导演、女性导演越来越多站在奥斯卡领奖台上,让电影界意识到社会价值的共识度正在降低。
探索科幻的深层
“光影圣殿”系列活动之前曾邀请四季等电影人担纲,此次邀请戴锦华授课,也意味着影都与电影学界领军人物有着更深入的智性结合。青岛东方影都产业控股集团总裁孙恒勤表示,戴锦华思想深邃、见解独特,在电影研究与女性主义研究领域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尤其她以其独特的个性和深刻的洞察力赢得了广泛的尊敬和喜爱,是当今泛文化领域最具人气的“智识”偶像。
对于观众熟悉的“流浪地球”系列,戴锦华以锐利的思考角度切入,她指出,到底是“保留人类种群”还是“保留人类社群”,年轻的中国导演做出了不一样的科幻电影。相较于部分地球人获得拯救、异星拓殖的好莱坞科幻思路,保留人类与母星的关系、将整个社群生活保留在宇宙价值体系里的国产科幻思路有着巨大的创新价值。作为电影行业的思考者,戴锦华认为,电影要给被褫夺了人性的人赋予面孔,给被剥夺了面孔的人赋予人性,让边缘人、弱者在电影中找到立足点和发声渠道。(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米荆玉)
责任编辑:王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