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的最后一天,青岛金融业又收获了一份沉甸甸的“惊喜”!
2023年12月31日下午,人民银行青岛市分行发布的年终数据显示,据初步统计,2023年末全市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预计将突破三万亿元,增量超过三千亿元,再创历史新高。青岛由此将成为全省首个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突破3万亿的城市。各种金融数据是衡量一个城市经济活力与竞争力的重要指标,尤其是存贷款规模所反映的,是城市对于资金的吸附能力,是经济活力的重要表征。

2023年,青岛锚定“走在前、开新局”,统筹做好优供给、扩需求、稳增长、提质效、化风险等各项工作,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建设迈出坚实步伐。青岛金融行业顺势而行,尤其是银行机构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信贷资金投放灵活适度、精准有效,切实有效满足市场主体融资需求,为全市经济回升向好创造了适宜的货币金融环境。更多金融“活水”加速流向重点领域,为制造业转型升级、科技创新、绿色低碳、提振消费等提供澎湃动能,实现金融与实体经济的双向奔赴。海量资金的“浇灌”下,“青岛制造”源源不断地从工厂流向市场,一大批培植着城市未来的项目正在加速落地、见效,青岛经济发展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持续显现,未来可期。
一年跨越“四个千亿级”
日前召开的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强调,“坚持把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作为根本宗旨”“要着力打造现代金融机构和市场体系,疏通资金进入实体经济的渠道”。2023年,青岛围绕城市更新和城市建设、实体经济振兴发展、24条重点产业链打造、民营经济发展等持续发力,产生了大量融资需求。

青岛银行机构坚持服务实体经济,助力重点产业高质量发展。
青岛金融业全面融入实体经济振兴发展战略,以政策激励和高效落地为抓手,推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助力重点产业高质量发展等一系列具有针对性前瞻性的政策措施,激发信贷供给积极性。在各方力促下,青岛银行机构把为实体经济服务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优化金融服务,加大信贷投放,全面提升服务效率和水平,持续为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适宜的货币信贷环境。2023年贷款规模连续跨越四个“千亿级”就是对此最好的诠释。2023年1月末,青岛本外币贷款余额突破2.7万亿,达27628亿元;两个月之后的3月末突破2.8万亿,达28326亿元;三个月之后的6月末突破2.9万亿,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29008亿元;6个月之后的12月末,预计突破3万亿。将时间轴拉得更长,2014年4月,青岛贷款规模首次突破1万亿元;近6年之后的2020年6月,青岛贷款规模迈上2万亿元大关;三年多之后的2023年末,预计站上3万亿大关。在青岛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刘晓曙看来,青岛贷款规模突破3万亿,是全市金融机构保持信贷投放定力,真金白银“贷”动实体经济发展,为经济持续企稳回升提供适宜的货币金融环境的有力彰显;更是银行机构信贷结构不断优化、信贷资金配置效率明显提高、金融业活力与创新力持续增强的再一次印证。
彰显高质量发展底色
不仅仅是信贷规模总量的稳定增长,“穿透”3万亿,信贷结构持续优化,超九成新增贷款流入生产经营领域等一系列变化,更彰显出青岛金融业服务实体经济质效的提升。统计显示,截至2023年11月末,全市企(事)业单位贷款余额为21070亿元,同比增长13.63%,增量突破2500亿元,达到2503亿元。如果加上个人经营性贷款,则流入生产经营领域的贷款增量达到2719亿元,占各项贷款增量的97.65%。

银行客户经理走访企业。
青岛光电拿伦医疗设备有限公司(简称“光电拿伦”)是一家致力于半自动体外除颤器(AED)研发、生产及销售的高科技企业,2023年年中,融资问题再次摆到了企业面前。兴业银行青岛分行偶然了解到光电拿伦的情况,第二天便走访企业,开展尽职调查,为企业量身制定了信用贷融资方案。依托对于首贷客户、科创企业绿色通道及优惠政策,一周之内为光电拿伦审批发放了低利率信用贷款700万元,企业融资难题迎刃而解。2023年,类似于光电拿伦这样的故事时常发生。向“新”向“绿”向“小微”而行,成为青岛银行机构的共同行动,无论是执着于科技创新的高科技制造企业,或是积极融入国家“双碳”目标的光伏风电、林业等绿色低碳项目,还有来自于田间地头的“青岛农品”等,都越来越强烈地感受到青岛银行机构支持实体经济的暖意与诚意。以创新为先导,深化金融科技和大数据应用,全球首单基于数字提单确权转数字仓单质押融资业务落地青岛;全省首笔“碳中和”贷款、山东省法人银行首笔用能权质押融资由青岛银行完成;创新引入绿色保险机制,全省首单附带“绿色建筑性能责任保险”的绿色贷款从青岛启航……2023年以来,在普惠金融的大旗下,越来越多的青岛银行机构都在自觉或不自觉地探索民营、小微企业融资难的“破题之术”,包括创新推出多款针对民营、小微企业的融资产品,降低企业准入门槛,有效拓展融资服务的覆盖面等。青岛持续打造“春雨行动”金融服务品牌,组织多层次、多样化金企对接活动200余场次;组建228支金融辅导队累计走访各类企业和项目超1.56万家次,促成融资放款661.62亿元。建立“金融问诊”制度,通过12场次“把脉问诊”,为28家企业提供定制化融资解决方案,金融服务的精准度、便捷性和覆盖面不断提升。人民银行青岛市分行的数据显示,至2023年11月末,全市制造业贷款余额3743亿元,同比增长15.7%,连续20个月保持两位数增长;普惠小微贷款余额2734亿元,同比增长26.79%;全市涉农贷款余额4755亿元,同比增长15.69%。
“一高一低”折射生态
细读青岛信贷运行2023“年报”,“一高一低”无可争辩地成为关键词,折射出青岛金融生态之变。所谓存贷比,即银行贷款总额/存款总额,是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风向标,反映贷款资金在地区经济发展中的贡献。存贷比高意味着更多的资金留在当地,用在当地。近两年以来,存贷比高位运行成为岛城金融业的一大特色。截至2023年10月末,青岛本外币存贷比达到110%,处于历史最高点,分别高于全国、全省26个和23个百分点。110%的存贷比,意味着“青岛的银行机构每吸收100元存款,就会向社会投放110元贷款”,充分说明青岛市金融业汇聚资金能力强,资金运用高效,信贷投放充足。

2023年以来,全市银行业不良贷款实现“双降”,截至10月末,不良率为1.08%,持续低于全国、全省,处于近十年来最低水平,金融业实现安全稳健运行。正如市地方金融监管局负责人所说,青岛存贷比高、不良率低,得益于银行机构立足服务实体经济本源定位,主动担当作为,融入了全市的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同时,实体经济持续向好也为银行业增加信贷投放创造了条件。此外,青岛的金融生态稳定,未发生重大金融风险案件,不良贷款率长期保持合理较低水平,金融机构总部也有意愿向青岛倾斜更多的信贷资源,使得青岛的“金融活水”更加充沛。 当下,包括存贷款规模等在内的资金实力越来越成为城市比拼的重要纬度。让青岛的“资金池”更加充盈,吸引更多金融“活水”浇灌城市的现在和未来,2024,我们期待青岛金融业的持续精彩。
欢迎发送邮件至qbguanxiangsh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