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在北冰洋布放浮标获得140多个温盐剖面

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11月10日讯 观海新闻记者今日自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了解到,该实验室海洋动力过程与气候功能实验室在中国第11次北极科学考察期间布放于北冰洋中央冰区内、可用于冰下海洋长期自动观测的冰基海洋剖面浮标目前工作状态良好,正以一天2次的观测频率实时传输温盐剖面数据,目前已获得温盐剖面超过140个。

2020年9月28日,“雪龙2”号破冰船靠泊于上海长江口的极地码头,宣告为期76天的中国第11次北极科学考察任务圆满结束。来自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海洋动力过程与气候功能实验室的两位成员参与了本次北极科考,承担了北极环境调查中的冰下海洋长期自动观测、海雾走航探测以及冰站海冰(融池)光学观测任务。其中,实验室布放应用于冰下海洋长期自动观测的冰基海洋剖面浮标和应用于海雾观测的极区海雾光学探空仪,皆来自山东省重大科技创新工程专项“‘透明海洋’技术创新工程”项目“南北极透明海洋科学和技术体系构建”的资助。

截至目前,布放于北冰洋中央冰区内的浮标工作状态良好。从已获取的温度、盐度随漂流轨迹的变化来看,该浮标可以清晰地捕捉到冰下上层海洋在秋季海冰恢复冻结时的混合层加深过程以及由此带来的海洋冷却失温;此外,在冷却尚未影响到的次表层,则可以看到北冰洋不同环流流系带来的温度、盐度和密度空间差异。初步的观测结果表明,该浮标既可以刻画北极上层海洋的季节变化,也可以揭示北极水文环境的空间差异,已成为未来构建中国北极实时观测网的重要保障技术之一,这也标志着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正向着实现“冰下海洋透明”的目标稳步前进。

除布放浮标外,由海洋动力过程与气候功能实验室自主研发的新型极区海雾光学探空仪也首次应用于北极中央航道海雾监测。在第11次北极考察期间,海雾光学探空仪对北冰洋中央航道海域的海雾雾情及其光学衰减性质展开集中观测,探空作业39次,累计获得35个有效光学探空剖面,为揭示海冰减退背景下北极航道海雾垂向结构变化、研究北极大气边界层内能量吸收和分配过程等科学问题提供关键性数据。这彰显了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在极区多学科综合观测系统和装备研发方面的深厚实力,为未来南北极海-冰-气多圈层协同观测网的建立打开坚实的技术基础。(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耿婷婷)

责任编辑:王逸群

分享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