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1月11日讯 日前,教育部第三期供需对接就业育人项目交流推进会在成都举行。会上公布了教育部第一期、第二期供需对接就业育人项目优秀案例获奖名单,全国共35项。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的“石大海信智能制造卓越班”定向人才培养项目、青岛科技大学的“基于产教深度融合的化工专业实习实践基地建设模式创新与实践”项目入选。
据悉,供需对接就业育人项目是教育部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促进人才供给与需求紧密衔接,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重要举措。项目自2021年实施以来,已成功举办两期,共有1000余家用人单位与1800余所高校达成合作,发布项目指南2.5万余项,立项2万余项,用人单位提供给高校直接经费支持17.5亿元。此次青岛的两个项目从全国2万余个项目中脱颖而出,获评优秀案例奖实属不易。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的“石大海信智能制造卓越班”定向人才培养项目由学校机电工程学院承担实施。校企双方通过互访调研、开展学术定制化职业教育培训、建立企业导师库、制定联合培养方案、增设实操类培训课程、举办人才招聘与录用等多种方式开展全面合作,在职业发展教育培训、大国工匠精神教育、就业跟踪、定向人才培养方面打造校企合作全国样板。项目创新供需无缝对接、精准合轨就业育人方式,融合人才资源优势互补,深化双师共商协作,推动了人才供需有效对接、就业与培养有机联动,实现了“产业链-创新链-教育链-人才链”的“四链融通”。项目构建的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多元协同就业育人模式推动企业、学校和学生三方实现共同的发展目标,促进了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
青岛科技大学与山东新和成控股有限公司合作的“基于产教深度融合的化工专业实习实践基地建设模式创新与实践”项目由学校化工学院承担。该项目结合学校和企业双方的资源优势,从校内课堂学习平台和校外实习实训平台两个方面,实现校企深度融合,以大学生实践基地建设为实践教学、协同育人的突破口,通过理念创新、机制创新、模式创新,带动教育模式和人才培养体系的改革;项目聚焦定向人才培养,实现了“订单培养+分级实习+顶岗实训”一体化、“双元导师+分段教学+弹性管理”一体化、“生涯引导+职业规划+就业服务”一体化,对推动学校化工专业实习实践基地建设、定向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具有重要意义。(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王世锋)
责任编辑:王亚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