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苏州!疫情下,“聪明钱”为什么青睐这些城市?

风云变幻,观其妙;万象纷繁,察其理。

用敏锐的洞察、独到的视角、犀利的思想,解迷局,觅真相。影响有影响力的人。

——观象山

外资一向被视为“聪明钱”,它们嗅觉灵敏、眼光精准,投资属性鲜明,常常有着风向标作用。能否得到外资的青睐,是衡量一个地区对外开放程度和发展活力的重要指标。

受疫情冲击,全球资本观望情绪浓厚,投资意愿减弱,尤其是跨境投资愈发谨慎,国家之间、城市之间,对外资的争夺战愈发激烈。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外资流入国,顶住了压力,对全球资本的吸引力不减。

今年上半年,利用外资的城市格局发生变化:在头部位置,上海依旧是领头羊,北京受疫情冲击较重,利用外资大幅下滑,与上海的差距越拉越大;第二梯队的其他城市竞争激烈,有起有落,苏州实际利用外资达78.28亿美元,增幅高达151.6%,排名从去年的全国第13位,上升至第2位,仅次于上海,创下了其改革开放以来的历史新高,成为最大的黑马。

上半年,青岛实际利用外资实际使用外资29.4亿美元,占全省45.6%,占全国4.3%,位居北方城市第二位,应该说还不错,但与先进城市相比,还有不少的差距。

1

“全球第二大外资流入国”魅力不减

在逐步开放基础上引进和利用外资,是新中国快速工业化的重要经验之一,也是对外开放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以来,外资通过补缺与启动效应、增长拉动效应、竞争效应、技术溢出效应等机制对中国经济发展产生积极影响。

外资与中国本土经济成分互融共生的发展过程,是中国构建形成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必由之路。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发布的《跨国公司投资中国40年报告》显示,截至2018年底,中国累计设立外商投资企业96.1万家,实际吸收外商投资2.1万亿美元,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外商投资东道国之一。联合国贸易和发展组织发布的《全球投资趋势监测报告》显示,中国是全球第二大外资流入国以及外资流入最多的发展中经济体。

当前,新一轮工业革命风起云涌,世界经济在跨国公司的牵引下有相互融合的内在需要,同时,大国之间政治经济博弈加剧,“逆全球化”在短期内有愈演愈烈之势。尤其是受疫情冲击,全球资本观望情绪浓厚,投资意愿低迷。

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发布《2020年世界投资报告》,预计2020年全球外国直接投资将急剧减少40%,达到近20年来的最低水平,流入亚洲地区发展中经济体的资金将受到严重影响。

中国的表现还不错。今年上半年,全国实际使用外资4721.8亿元,同比下降1.3%,降幅比一季度收窄9.5个百分点。值得注意的是,6月当月,全国实际使用外资1170亿元,同比增长7.1%,连续三个月实现正增长。

在全球跨国投资遭受冲击的背景下,中国吸收外资保持稳中有升态势,充分证明了外商来华投资预期和信心稳定趋好,中国市场依旧充满魅力,也有力印证了中国经济韧性强、后劲足。

2

领头羊上海的“引资密码”

作为内地吸引跨国公司总部和外资研发中心数量最多的城市,上海是外商投资的热土和高地,也是全国外资的风向标。

疫情之下,虽然全球经济增长放缓,但上海依然保持了对外资的强大吸引力。上海市商务委的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上海实到外资102.8亿美元,在去年同期高增长的基础上同比增长5.4%,占全国的比重高达15%;新增跨国公司地区总部26家、研发中心10家,累计分别达到746家和471家。

上海为何能持续得到外资的青睐?投资高地必然是政策高地。今年以来,上海相继推出加强投资促进32条、进一步利用外资“24条”等政策举措,以更开放的怀抱、更坚实的举措迎接全球企业。持续的开放举措叠加效应下,投资上海的含金量不断提升,制度的创新使外资金融机构在上海迎来了空前的投资机遇。

投资就是投环境。要赢得发展的主动,不可能简单依靠优惠政策的比拼,唯有优化营商环境,才是最持久、最强劲的制胜之道。

7月27日,世界银行发布《中国优化营商环境的成功经验——改革驱动力与未来改革机遇》专题报告,称赞中国近年来在“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领域取得的成就。值得注意的是,上海作为中国两大样本城市之一,占据了世行营商环境评比中55%的权重。因此,上海营商环境的表现直接决定了中国在世界银行“营商环境排名”中的位置。

而上海营商环境的不断优化和进步,和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改革方案、与时俱进的改革目标密切相关。目前,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已成为上海各级政府的行动自觉,把营商环境作为重点内容,坚持系统施策,多维度、立体化、全方位地推动营商环境持续优化,连续三年系统实施了300多项营商环境改革任务,连续三年在岁末年初召开全市营商环境工作推进大会。从2017年12月启动优化营商环境专项行动计划至今,上海营商环境改革方案实现了从无到有,从1.0版本优化到3.0版本的重大跨越,共计涵盖188项改革任务和58项改革政策。

能坐稳中国利用外资头把交椅,上海实至名归。

3

苏州逆袭的背后

在万亿之城中,苏州利用外资的表现最为突出:

上半年,实际使用外资78.28亿美元,同比增长151.6%,今年以来一直保持140%以上的增幅,总量已超去年全年水平,规模及增幅均创同期最高记录。其中6月当月完成19.23亿美元,创单月历史新高。在全国排名上升11个位次,仅次于上海,排名第二位。

外资对苏州的青睐绝不是一时的心血来潮。中国加入WTO以来,苏州抓住国际产业资本向长三角地区转移的机遇,积极实施招商引资战略,新增外资发展迅猛,2012年达到巅峰,实际利用外资91.6亿美元。这些外资主要流向了苏州制造业,成就了苏州“世界工厂”的美誉。

不过2014年之后,关于苏州的发展一直有盛极而衰的说法,外资撤退,园区房价高企后继无力,苏州只能回归做上海的后花园等等。

一场疫情却使得外界对苏州有了不同的看法。今年1月,在全球经济低迷的背景下,苏州一场大会吸引海内外投资7000多亿,足见苏州超强资本吸引实力。上半年利用外资的规模和增幅更是取得了42年来新高。

或许腾笼换鸟、工业转型升级的阵痛期,能更好地解释此前几年苏州的表现。今年,苏州收到了来自国务院的“表扬信”——因在促进工业稳增长和转型获得国家表彰。

苏州过去的制造业一直甩不掉“代工”的标签,对外资的吸引力日渐式微。但意识到危机的苏州火速行动,用生产服务业赋能传统工业,并向战略性新兴产业、制造业创新中心、智能制造、高端制造等发起进攻。2019年苏州工业产值达到33600亿,位居中国前三、全球前茅,其中制造业新兴产业产值18000亿。今年上半年,更是超越上海、深圳,成为“中国工业第一市”。

当然,除了产业环境,营商环境也是苏州的王牌。今年6月,央视发布的《2019中国城市营商环境报告》中,苏州在经济总量位居前100名活跃城市的综合排名榜单中列第一。

为了不断提升营商环境,苏州今年推出了《优化营商环境创新行动2020》,被企业界誉为“营商环境3.0版”,力推“三个转变”,由“以审批为中心”向“以服务为中心”转变,由“稳步优化”向“追求极限”转变,由“同质化”竞争向“品牌化”塑造转变。

对外资而言,一个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营商环境,是安心扎根生长的适宜气候。优渥的土壤,适宜的气候,让外资在苏州不断聚集,向上生长。

4

青岛还需要加码

青岛作为首批沿海开放城市,从1984年就开启了利用外资的征程。近年来,青岛市利用外资规模一直处于稳定扩大的态势。

截至2018年底,青岛市累计批准外资项目27948个,合同外资1219亿美元,实际到账外资849亿美元。2019年底,全市累计有160家世界500强企业投资设立了333个项目。在落户青岛的外资公司中,也不乏创造了山东乃至全国之首的公司。外资在青岛经济社会发展中扮演着重要作用。

但也要看到,青岛对利用外资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2019年,青岛全年实际使用外资为58.4亿美元,位列全国第11位。2020年上半年,青岛新设立外资企业408家,实际使用外资29.4亿美元,占全国4.3%,在城市中的排名不算太靠前。

当前,利用外资,青岛迎来前所未有的重大机遇,有条件顺势而为、乘势而上、聚势而强。

投资就是投趋势,投未来。国家战略叠加的青岛,已经站在了中国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最前沿、开放发展的新风口,这个风口自然也是外商投资的新风口。

在“投资青岛就是投资国家战略”的号召下,在全新的投资窗口不断开启下,青岛已经挖到了投资的“矿脉”,炸开了“泉眼”。去年,青岛投资逆势增长21.6%,增速创近七年来新高,位列全国35个城市第一位。今年以来,青岛投资经受住疫情的冲击,取得了正增长4.0%的好成绩。

要看到,青岛的“战略势能”还未能完全转化为外资的真金白银,还有很大的潜力可挖。

此外,如前文所述,城市间的竞争很大程度上就是营商环境的竞争。去年以来,青岛在优化营商环境方面下了不少功夫。围绕营造让企业家感到舒服的营商环境,青岛着力打造市场化、法治化、专业化、开放型、服务型、效率型“三化三型”政府,建立领导干部为企业站台制度,顶格倾听、顶格协调、顶格推进。

青岛优化营商环境的做法,让企业家感受到了政府的诚意和决心,增强了干事创业、突破发展的热情和信心,赢得了企业家、投资人的心,于是纷纷用真金白银为青岛投下了最有说服力的一票。

想要赢得外资的青睐,青岛应当坚持这些好的做法,把营商环境做到极致,打造成核心竞争力。

资本是敏锐的、聪明的,相信青岛的机遇与诚意,一定可以赢得它们更大的青睐。

责任编辑 :长亭

分享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