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科大教授参与中国—智利南极科考,弥补我国中生代古脊椎动物学研究不足

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1月20日讯 第七次中国——智利联合南极科学考察队于1月3日至1月16日进入南极,在南设德兰群岛——南极半岛开展综合科考。山东科技大学地科学院教授周长付参与了此次考察,并顺利完成白垩纪和古近纪古生物学的科考工作,将于近日回国。

周长付在南极进行考察。

此次科考为“第七次中国——智利南极科学考察”,由智利方发起,国内8家高校和科研机构响应,共计18名专家学者参与,山东科技大学是山东省唯一一所参与其中的省属高校。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先后建立了长城站、中山站、昆仑站、泰山站以及难言岛新站,开启了持续不断的南极科学考察,在环境气候、天文学、地质学、生物学等多项科学领域取得了重要成果。与之相比,我国在南极地区的古生物学研究相对薄弱,尤其是古脊椎动物学近乎空白。

周长付与考察队队员在考察船合影。

山东科技大学地科学院教授周长付、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教授李全国、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副研究员裴睿等组建古脊椎动物学科考小组,对南极半岛的中生代白垩纪和新生代古近纪地层开展了相关的古生物学考察研究,这一科考工作弥补了我国在南极地区中生代古脊椎动物学研究的不足,助力我国的南极科考战略,提升我国古生物学科的科研影响力,也将为国际南极古脊椎动物学研究注入中国力量。

周长付在长城站。

科考队员克服南极天气恶劣、海况复杂、野外工作难度大等不利因素,顺利完成了化石采集、地层测定、岩石采样、数据获取等工作。目前,科考队已撤离南极,入驻智利蓬塔阿雷纳斯,进行样品整理邮寄等后续工作,于当地时间1月20日启程回国。 (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王世锋 通讯员 信永华 曹玉亭)

分享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