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青春期说话总是“出言不逊”——让孩子听话 不如与孩子对话

出场嘉宾:

薛风楼:青岛十九中校长,曾获青岛市“青春立功”活动二等奖、 “青岛市新长征突击手”、青岛市名校长培养工程人选、全国创新名校长等称号。

逄增金:青岛实验高中副校长、高级教师、青岛市学科带头人、青岛市最美教师、青岛市优秀教师。


如何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

家长:孩子今年高一,平常沟通时间不多,周六上午等他自然醒后和他谈“一技之长”的问题,比如做一个拿手菜,家里电器简单更换,但孩子兴趣不大。现在孩子大都动手能力较差,该如何在这方面培养孩子的兴趣?

薛风楼:培养孩子的动手实践能力可以先从他们感兴趣的事情入手。比如,有的孩子喜欢军事,可以买需要动手制作喷绘的航模、坦克模型等,孩子会饶有兴趣地投入其中。有的孩子喜欢烘焙,家长可以和孩子从原料购置、制作、摆盘一起研究……要在平日生活中,用心观察和发现孩子的兴趣点和擅长的方面,及时创造动手实践的机会,并加以引导。

有的孩子不愿动手,是因为平时动手操作的机会很少,对自己的实践能力没有信心。所以,当孩子动手去做的时候,家长要积极关注,及时反馈,多给他们创造感受成功体验的机会,这样可以提高孩子的自我效能感。

而且,家长的陪伴会让他们遇到困难阻碍的时候,更有力量和动力坚持下去。假期里,与孩子一起学习一项技能,也是难得的亲子时光,可以促进彼此的交流,培养良好的亲子关系。

孩子身边有“烟友”怎么办?

家长:孩子身边有几个关系不错的同学,我发现他们几个人在偷偷抽烟,为这事我说过孩子几次,但孩子说大家只是偶尔抽一次,如果他不参与就显得格格不入,让我别小题大做,我应该怎么处理?

薛风楼:孩子进入青春期,同伴交往成为人际交往的主旋律,朋友之间的价值观、性格、习惯等也会相互影响,所以,我们需要引导孩子学会如何选择朋友。首先,与孩子聊聊他身边的几个朋友,了解孩子与他们成为朋友的原因以及如何评价他的朋友,不要一味否定他们。再与孩子一起探讨受欢迎的同学身上具有哪些特质,什么样的同学值得深交,了解孩子想法的同时,给予恰当的引导。

要鼓励孩子主动与同学交流,扩大自己的社交范围。人际圈可以分为很多层:有点头之交,有兴趣相投,有志同道合,有两肋插刀,也要有一两个可以说知心话的亲密的朋友。

我们平时要多关心孩子的情绪和内心世界,经常和孩子聊聊在学校发生的事情和遇到的困难,耐心倾听和接纳孩子的烦恼与压力,然后一起讨论和解决,帮助孩子看到更多的可能性,陪伴孩子共同成长。

为何家长的话孩子不愿听?

家长:青春期的孩子不大愿意和家长交谈,特别是会回避和家长谈论学习成绩和异性的问题,家长说多了,孩子会表现得很不耐烦,甚至是出言顶撞,父母也感觉不再被尊重,家长该怎么办?

逄增金:青春期是青少年的“过渡期”,孩子开始有自己的秘密,对周围的人和事物也越来越有自己的看法,特别希望能够按照自己的想法和感觉做一些探索,按自己的想法尝试一些事情,但是对事情的后果没有预见性,就是敢于尝试但还不那么成熟,开始挑战老师、家长权威。

作为家长应该同步跟上,如果还按原来的教育观念和方法教育孩子,一味地要求孩子听话,孩子的反应就会显得比较强烈,肯定会被孩子打败。所以深呼吸,保持冷静,及时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和方法,意识到孩子“自我”这个部分的力量,尊重孩子的观点和表达,以比较平等的方式去跟孩子“对话”,而不是要他 “听话”,听一听孩子的见解,说说自己的意见,帮助孩子看到他还没有看到的部分,谈论一下他还不能做到或者做起来有困难的部分,这样就容易让孩子感受到家长的支持,家长也容易跟孩子建立比较良好的对话关系。也可以通过带孩子参加社会活动等各种方式打开孩子的视野,不要硬碰硬。

高三家长如何缓解焦虑?

家长:孩子即将面临高考,孩子的妈妈明显有焦虑情绪,恨不得让孩子除了吃饭睡觉,其他时间全部用于学习,怎样缓解家长的焦虑不安?

逄增金:家长要认识到,高考是孩子的事情,我只是一个旁边助力的人。尊重孩子的状态,根据孩子的需要来表达自己的爱,才可能真的帮助到孩子,而不会干扰孩子。

家长做好自己的事情,同时适当照顾到孩子的需要,家长安心是对孩子最好的支持。孩子高三自己也会有非常多的情绪和压力需要表达和宣泄,很多时候正是一些学习之外的事情让孩子能够找到放松的状态,缓冲紧张的情绪带来的压力。妈妈与其在旁边焦虑不安,不如做好自己,然后问问孩子:需要妈妈帮你做些什么?在孩子需要的时候伸出援手,孩子也会感受到妈妈的爱,这是比较恰当的一种亲子关系和状态。作为家长一定要接受孩子的现状,承认孩子的差异性,比如学习基础、学习习惯、意志力,甚至家庭成长环境等。正确地界定所谓的“成功”,不要对孩子提出无限的成功期望值,请家长看看马云、俞敏洪等人的高考经历重新对孩子进行定义,着眼孩子未来更长远的发展,静待花开,一定会减轻焦虑。 (观海新闻/青岛早报记者 宋振涛)

扫码参与读者互动

责任编辑:李慧

分享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