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用流程“减法”换来服务的“加法”

用流程“减法”换来服务的“加法”

青岛生态环境系统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加强审批要素保障,打出惠企便民“组合拳”

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2月4日讯  “原本4个项目要分别编制4个环境影响报告并一一报批,现在合并成一个编制和报批,极大节约了我们的编制费用和时间成本。”青岛中南产业园区运营管理有限公司负责人对青岛在环评审批流程上做出的“减法”大加赞赏。为让企业“少跑腿”,市生态环境局即墨分局积极推动“打捆审批”模式落地,将4个同类工程项目环评“打捆”成一个,大幅提高环评审批整体效能,为项目快速落地打出“提前量”。

项目是推动经济发展的生命线,环评审批是建设项目依法开工建设前必须完成的重要一环,但因环境影响评价程序复杂、耗时较长、成本较高,对项目能否快速高效落地至关重要。在“深化作风能力优化营商环境”专项行动中,全市生态环境系统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加强审批要素保障,打出惠企便民“组合拳”,积极推进环评审批制度改革创新,在保障生态安全的前提下,用流程“减法”换来了服务的“加法”,高效服务重点项目建设,通过新办法、新思路、新模式,着力为企业减负,为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挥了重要作用。在2023年中国城市生态环境保护营商竞争力指数排名中,青岛市首次进入全国前十。

简政放权,推动项目快落地

“以前环评审批和排污许可证分开办理,时间跨度大、等待时间长。如今两项业务融合办理,不仅降低我们的行政成本,还加速了项目落地与投产。”从提交材料到拿到环评批复和排污许可证仅用了8天,山东皓尔生物工程有限公司负责人刘杰实实在在感受到了环评审批与排污许可“一体化”办理的便捷,“整个审批办理的速度远远超出了预期,为项目后续建设和投产争取了两三个月的时间。”

项目落地时间和成本的节省,归根于去年以来,青岛生态环境部门积极探索和推行的环评审批与排污许可证核发一体化办理试点,通过推动排污许可制与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深度衔接,优化审批程序,力争“一套材料、一窗受理、同步审批、一次办结”,破解了企业重复提交材料等难题,最大限度压缩审批时限。

市生态环境局建立起内部联审联动机制,在审批程序和时效上做“减法”,不断压缩排污许可等单项许可审批时间,还不断推进各项环境管理制度的衔接融合,推动多项行政许可事项的审批联动和衔接融合,为更多企业送去“红利”,推动项目尽早落地投产。

尤其是去年以来,市生态环境将环境影响评价告知承诺制审批改革试点范围扩大至42大类94小类行业,改革力度全省领先。市生态环境局党组书记、局长杨钊贤表示,更多“立得住、叫得响、真管用”的政策举措的出台,将使更多经营主体能够享受到改革的红利。

无事不扰,着力为企业减负

“无事不扰”是优化营商环境的重要原则,基于这一认知,市生态环境局聚焦减轻企业负担,在执法监管中,强化信息化手段应用、突出各环节帮扶指导,避免企业走错路、走弯路,减少对企业正常生产的打扰,节省时间成本和经济成本。

去年以来,全市生态环境系统优化监管方式,实施差异化执法监管“扩容”,优先将涉及省市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资源要素产出高等符合条件的守法模范企业纳入监督执法正面清单,对清单内企业原则上不进行现场检查。同时在国内首创面向“中小微企业”设立监督执法专项正面清单,对清单内企业做到“无事不扰”,首批纳入2226家中小微企业,全市正面清单企业总数达到2583家,正面清单企业数量高居全省第一,居全国领先水平,这一模式在全省范围内获得推广。

“无事不扰”的关键在于信息化和智慧化监管手段的应用,生态环境监管部门不断推进非现场执法监管“提质”,完成了青岛市生态环境执法一体化系统建设,对全市5000余家符合非现场执法要件的企业,优先使用非现场执法,全市非现场执法比例达到49%,去年3176个企业环境问题通过线上解决,极大地减少入企频率,减轻了对企业生产经营的影响。为企业减负的关键在于“刚柔并济”的执法监管方式,在严格查处生态环境违法行为的同时,对首次发现的环境违法行为,以督促整改、减轻环境影响为重点,实施“首违不罚”,让执法更有温度,一年来全市办理免罚、轻罚案件66起,涉及金额459万元。

流程上做“减法”的背后更多的是服务上的“加法”。市生态环境局在10大重点行业开展“入企驻厂”执法帮扶试点,对245个市重点项目开展“一对一”敲门行动,编制环保体检手册,帮助企业自查整改。探索推动成立企业绿色环保发展联合会,构建共商自治新模式,助力企业提高污染防治管理水平,推动企业履行环保主体责任的动力由被动变为主动,为企业避免环境违法处罚500余万元。(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吴帅

责任编辑:王亚楠

分享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