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态度的思想者

01
288个城市同台“检阅”
对中国28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科技创新水平进行评估,《报告》构建起“中国城市科技创新发展指数指标体系”,旨在全景揭示中国城市科技创新发展特征及趋势。
2023年度,中国城市科技创新发展指数排名前20位的城市依次是:北京、深圳、上海、苏州、杭州、南京、广州、天津、武汉、合肥、西安、青岛、珠海、成都、长沙、无锡、芜湖、佛山、宁波、厦门。
头部城市能够带动区域发展。在《报告》发布的19个城市群科技创新发展指数排名中,以青岛为龙头的山东半岛城市群紧跟在珠三角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京津冀城市群之后,排名全国第四。
值得关注的是,近年来在全国多项有关科技创新的指数评比中,青岛都表现不俗:
不久前,科技部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发布《国家创新型城市创新能力评价报告2023》,报告显示,青岛在非直辖市创新能力排名中仍位列第十位、全省首位,稳居我国科创城市排名“第一梯队”。
去年11月,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全球创新指数2023》报告对全球百强科技集群进行排名,青岛位列全球第23位(全国第8位)、提升11个位次,在世界范围内的创新“显示度”更加瞩目。
去年9月,《中国海洋新兴产业指数报告2022》在青发布,结果显示,青岛海洋新兴产业对全国总指数的贡献度为4.7%,与上海、广州处于同一水平……
在国内多项有关科技创新的排行榜中,青岛已是“第一梯队”中的“常客”。
02
创新引领,攀“高”逐“新”
透过一个个榜单,我们能触摸到青岛科技创新发展的脉动,看到青岛在2023年以科技引领发展的攀“高”逐“新”之路。
创新主体的活力不断迸发。面向科技企业,青岛完善“高企育苗—高企认定—高企上市”培育体系,根据不同成长阶段企业发展需求,匹配政策、精准滴灌,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各类科技企业发展枝繁叶茂。2023年,全市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分别达到7900家、9300家、190家;企业承担国家和省级重大科技专项共38项。
创新平台鳞次栉比,“高能”项目拔地而起。今年,“仲华”热物理试验装置301号气源保障中心、302号高空环境保障中心开工建设,项目建成后,将为我国先进吸气式发动机自主创新发展提供坚实的支撑。而在2023年,我国唯一联合国“海洋十年”协作中心在青岛启用,将为应对气候变化挑战提供更加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工业互联网领域首个获批的国家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海尔工业大脑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已形成4300多个工业机理模型,为传统产业创造了增量价值。
平台赋能之下,青岛科技创新成果持续涌现,去年有24个项目获得中国专利奖,80个项目获得省科学技术奖,分别占全省的50%和40%。
让成果和技术加速从“纸面”落到“地面”,2023年,青岛建成全国海洋科技大市场、打造高校院所技术转移联合办公室,让科技成果转化之路更加通畅。全市全年技术合同成交额超过600亿元,同比增长50%以上,其中,海洋领域技术合同成交额达40.8亿元。
创新土壤更加“肥沃”。推动孵化载体高质量发展,青岛目前共有科技企业孵化器138家,载体内累计在孵科技企业超1300家;去年,青岛引进集聚各类人才26.3万人,总量达到278万人,第12次获评“外籍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的中国城市”。
科技创新为青岛发展增添了新动力、新活力。
03
释放新质生产力
创新是第一动力。面向未来,青岛要持续在创新上下功夫,勇闯“无人区”、加速“智造”引领,做好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发展的“时代课题”。

